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民族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3》第434页(1665字)

1.13 湖南省少数民族特需品生产供应会议在吉首召开。到会同志畅谈了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后民族特需品的发展情况,总结交流了经验,研究了发展特需商业的措施,还参观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样品展览。 (《团结报》79.1.13.P.3)

1.19 大理州积极恢复和发展民族特需品的生产和经营。有誉满川藏的下关沱茶、方茶、紧压茶,有深受各族妇女欢迎的结须毛巾,有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三塔、洱海,蝴蝴泉等图案的提花枕巾,还有白族人民喜爱的灯芯绒、金丝绒领挂以及彝族、白族人民节日佩戴的银饰等. (《新闻稿》79.1.20.P.10)

3.31 延边州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品的企业由建国初期的八个发展到六十五个;主要产品由泥盆、大缸、小锅等十多种发展到现在的丝绸、针织、鞋、陶瓷、塑料等一百一十多种。去年的民族特需品总产值比一九七七年增长10%,比七六年增长34.7%。(《吉林日报》79.3.31.③)

4.8 湘西轻工业部门十一个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品的工厂,恢复了七十多种传统工艺品,花色品种达二百三十多种。 (《湖南日报》79.4.8.②)

5.12 沈阳市一座具有朝鲜族特色的饭馆“美味斋”开业。 (《辽宁日报》79.5.13.①)

5.14 海南州八个县的商店民族特需品专柜全部恢复开放。保亭县纺织厂从一九七七年开始试产的民族裙布于一九七八年已生产一万七千多米。 (《新闻稿》79.5.15.P.36)

5.21 呼和浩特市建成一座五千多平方米的牧民招待所。 (《新闻稿》79.5.22.P。3 7)

6.8 云南省五十多个县、市的一百多个厂、社专门生产了铝制品、丝制品、木制品、银饰品、陶瓷制品和五金制品等一百六十多个少数民族特需品种,比一九七三年增加了七倍。 (《云南日报》79.6.8.③)

6.9 西藏传统手工艺品壁毯、卡垫、围裙、氆氇、藏刀、木碗、石碗等恢复了生产。 (《新闻稿》79.6.10.P.10)

8.5 广西巴玛瑶族自治县没有供销社的九十六个生产大队全部办起了代购代销店。 (《新闻稿》79.8.6.P.5)

10.6 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改善牧民生产条件,当年增加供应蒙古包架五分之一,增加蒙古包近一倍。锡林郭勒盟还研制出一种防风、防雨、防害的新式塑料蒙古包供应牧民。 (《内蒙古日报》79.10.6.③)

10.10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新疆生产民族特需品的厂、社和车间达一百九十多个,生产六十多个品种、三百多个花色。 (《人民日报》79.10.10.②)

昆明市恢复了民族贸易商店,经营的商品增加到七百多种。 (《人民日报》79.10.10.②)

10.14 四川省生产民族用品的厂社达一百四十多个,生产丝绸、棉织、皮毛、服装、搪瓷、五金、首饰等各类产品三百多种,规格花色上千种。 (《四川日报》79.10.14.①)

10.29 胜各族自治县经营的民族特殊商品品种由七年前的一百四十种增加到二百七十五种。 (《广西日报》79.10.29.②)

12.15 被林彪“四人帮”干扰停产的贵州水族传统九阡酒恢复生产。 (《贵州日报》79.12.15.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