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民族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3》第575页(7572字)

1.5 近年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六库开办了师范、卫校、财校、农校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中等科技人员一千零八十六名,其中当地少数民族八百五十三名。 (《云南日报》81.1.5.①)

1.10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边疆五县和屏边苗族自治县,恢复和改建了二十三所寄宿制民族中小学,在三所重点中学开设了宿制民族班。边境十三个公社的一万五千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了免费读书,并发给生活困难补助费。一九八〇年,自治州从地方财政收入中增拨了一百多万元专款,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云南日报》81.1.10.①)

1.14 甘肃省教育局在甘南州、临夏州、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区的五所重点中学和甘肃师大等十四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班。兰州市还在回族居民较多的地方,恢复了三所回民小学。 (《新闻稿》81.1.15.P.4)

1.15 西双版纳、德宏、楚雄、红河等四个自治州的卫生学校。开办少数民族医士班培养二百名医士。 (《云南日报》81.1.15.①)

1.20 西藏昌都地区文教局拨款十万零五千元,为波密、察隅、昌都等七县兴办了农牧民子女预科班。 (《光明日报》81.1.20.②)

1.25 一九八〇年以来,甘肃省新办了五所寄宿中学和十九所寄宿小学,为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和住宿。甘肃主要少数民族地区,设有中专学校七所,中学一百四十二所,小学三千七百八十七所。 (《新闻稿》81.1.27.P.35)

一九八〇年,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拨专款四十万元作为开办寄宿制民族学校的经费,在康定、道孚、石渠、色达等九县的牧区公社新办了十所寄宿制的民族小学,并免收学生的一切学习和生活费用。 (《新闻稿》81.1.27.P.21)

1.27 新疆教育学院首届教育行政班结业。 (《光明日报》81.2.19.②)

2.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疆大学附设业余大学等七所业余、函授大学。 (《新疆日报》81.2.13.①)

2.16-25 教育部、国家民委在京召开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调整和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任务。方毅到会讲话。《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民族教育事业要在调整中前进》。 (《人民日报》81.3.6.①)

2.16 迪庆、怒江、德宏和西双版纳等自治州四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首批各族毕业生一百七十多人走上工作岗位。 (《云南日报》81.2.16.①)

2.17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召开座谈会,商讨西藏全日制十二年制(十三年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光明日报》81.2.17.②)

2.20 上海支援宁夏的四十三名中学教师到达宁夏石咀山市,将在教育比较落后的十一所中学任教两年。 (《新闻稿》81.2.22.P.8)

青海省委和人民政府发出指示,要求少数民族地区首先抓好普及小学教育,争取十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回族和撒拉族聚居地区,要开办本民族女子学校或女生班,提高女童入学率;办好民族师范教育,加强民族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从本年起,每年从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拿出30%用于民族教育事业。(《青海日报》81.2.20.①)

2.21 到一九七九年,全国十所民族学院,培养了各民族政治和专业干部达九万七千多名。一九八〇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教师达四十六万多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达九百七十万名,比解放初期增长八点八倍。 (《新闻稿》81.2.21.P.4)

2.24 内蒙古有蒙族学校、蒙汉合校和其他少数民族学校四千九百多所,其中民族中学五百所,民族师范学校十二所,民族小学四千三百八十多所。在校少数民族小学生近三十八万人,其中蒙古族三十三万六千多人;少数民族中学生和中专学生十九万人,其中蒙古族学生十六万人;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近四千人,其中蒙古族三千三百多人。 (《内蒙古日报》81.2.24.①)

3.2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学校开学。 (《甘肃日报》81.3.18.①)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回族女子学校建成开学。 (《新闻稿》81.3.8.P.36)

3.19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从地方财政中拨款三十万元,作为少数民族教育补助经费。一九八〇年秋,自治州在巍山、南涧、云、永平、宾川、祥云、洱源、剑川、鹤庆等县的民族地区,兴办了九所民族小学,有的普通中学增办了民族班。大理师范学校还开办了两个民族师范班,重点招收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和文化较落后的地区的学生。 (《云南日报》81.3.19.②)

3.23 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临沧、德宏、怒江、迪庆、红河、文山、保山等地的九所民族干部学校开课。 (《新闻稿》81.3.24.P.4)

3.30 青海省湟中县第一所回族女子学校在上五庄公社建成开学。 (《青海日报》81.3.30.③)

5.22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小学发展到六千五百八十六所、中学五十五所、中专技校二十二所、中技八所、大学四所,在校生共达二十六万多人。全区七千二百二十名小学教师中,民族教师占89%;一千一百七十名中学教师中,民族教师占76%;五百五十四名大学教师中,民族教师占30%。 (《光明日报》81.5.22.①)

5.25 西藏和平解放三十年来,中央、西北、西南、西藏四所民院及清华、北大、北师大、兰大等高等院校,为西藏培养了干部一万五千多名,其中西藏民院培养了九千多名。 (《光明日报》81.5.25.①)

5.31 西藏自治区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决定本年自治区高校招生应以少数民族学生和自治区建设事业急需的专业为主,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占新生总数的60%以上;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新生,少数民族应占70%以上。 (《西藏日报》81.5.31.③)

6.17 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本年从地方财政中拨出二亿四千多万元,用于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新闻稿》81.6.19.P.6)

6.20-25 贵州省民委、教育厅在贵阳联合召开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根据省人民政府的决定,讨论制定了具体措施,在民族地区分期分批恢复、建立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师范学校。 (《贵州日报》81.6.27.①)

7.9 新疆首次派出三名应届高中毕业生(维吾尔族两名、哈萨克族一名)赴埃及学习伊斯兰教知识。 (《新闻稿》81.7.11.P.29)

7.11 青海省人民政府决定:拨专款二十万元,从下学期起,免费供应少数民族学生藏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的中小学课本。 (《新闻稿》81.7.12.P.12)

7.12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拨款一百一十六万元,给州、县民族干校、民族中学、农业学校、卫生学校,以及勐腊县瑶区中学,景洪县基诺山小学等学校,新建教学楼和师生宿舍。 (《云南日报》81.7.12.①)

7.14-17 宁夏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同心县召开。会议学习有关民族教育的文件,座谈了全区民族教育工作的成绩和问题以及今后如何办好回民中小学的问题。全区现已兴办寄宿制回民中学七所,在校学生六百七十多名;回民小学六十五所,在校学生七千多名。 (《宁夏日报》82.7.26.①)

7.16 辽宁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蒙古族较集中的阜新建立一所蒙古族师范学校。 (《辽宁日报》81.7.16.①)

7.18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拨款五十五万五千元,兴建县民族中学和民族影剧院。 (《南方日报》81.7.18.①)

7.26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整普通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关系,把发展民族教育放在优先地位,把寄宿制学校作为发展教育普及小学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新设寄宿民族中学四所(己建成二所),重点中学设寄宿民族班一个,寄宿制民族小学十三所(己建成七所),在藏汉杂居区改设民族小学六十九所。从一九七九年以来,选招分配了三百零八名藏语文教师,在甘南师范举办藏文教师进修班,培训了三十七名用藏文教数学的师资。自治州政府决定:寄宿制中、小学生免收学费并发放助学金;牧区中、小学生按城镇学生标准供应口粮,少数民族学生一律免费供应课本。 (《甘肃日报》81.7.26.①)

7.27 新疆银行学校首届七个民族的一百二十二名学员举行毕业典礼。 (《新疆日报》81.8.6.①)

8.3 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拨救济款三十八万元,扶持陵水、崖县、保亭、乐东等县的灾区学校抢修和重建校园。 (《南方日报》81.8.3.①)

8.6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于去年拨款十一万元,在九个县兴办了九所民族寄宿小学,在南涧等七个县的第一中学增办了七个民族班和购置了部分教具。今年拨款一百万元,除作为各县中、小学经费外,又在下关市兴建一所民族中学。此外,还拨款八万四千元帮助山区小学整修校舍和添置设备。 (《云南日报》81.8.6.③)

8.20-27 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第三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了天宝作的《从民族地区特点出发,扎扎实实办好民族教育》的报告,总结交流了经验。 (《四川日报》81.9.1.①)

8.24 云南省教育厅宣布:今年,云南省八个自治州的教育经费为八千七百多万元,占全省普通教育经费的43%。全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二千一百人,占全省大学生总人数的12%。全省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在校一百三十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学龄儿童总数的77.4%。 (《新闻稿》81.8.28.P.22)

8.29 西藏高校今年录取新生四百八十三名,其中少数民族二百四十三名,占新生总人数的50.3%。 (《西藏日报》81.8.29.①)

上海市八位中学教师离上海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云南日报》81.8.29.①)

9.1 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是:改原附城中学为民族中学;免收瑶族学生的学杂费;给寄宿的瑶族学生每人每月四元伙食补助;免收全县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学费。 (《南方日报》81.9.1.①)

9.3 云南省民院建成一幢五层教学大楼(面积五千五百四十八平方米,三十三个普通教室,可容纳学生一千五百名)。 (《云南日报》81.9.3.①)

9.17 四川省今年被全国各高等院校录取少数民族考生四百二十六名,比去年增加七十八名。 (《四川日报》81.9.17.①)

9.28 新疆师大开设蒙古语专业。首期二十七名学员入学。 (《新疆日报》81.9.30.①)

10.2 吉林省延边医学院创建以来,为国家培养出四千零七十多名高级医药人材。 (《吉林日报》81.10.2.①)

10.3 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回民中学列为市属重点中学。宣武区、昌平县人民政府也分别将街第二小学和阳坊公社西贡市小学列为区县属重点小学。朝阳、通县、顺义、大兴、密云等区县,还恢复和新建了七所回民及蒙古、满族小学。北京市民委今年拨款数万元,资助这些学校添置了教学设备。 (《光明日报》81.10.3.①)

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为今年少数民族教育经费拨款一千四百四十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恢复和重建了省民族学院,在黔东南和黔南各兴建了一所民族干校,恢复和兴建了各类民族学校一百六十所(民族小学一百所、民族中学二十五所、民族师范十一所、民族学校二十四所)。 (《光明日报》81.10.3.①)

10.5 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临夏回族自治州新设一所民族学校。三百一十名民族干部入学。 (《甘肃日报》81.10.5.①)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新建的一所撒拉族女子中学开学。少数民族学生五十名(撒拉族三十名、藏族十四名、回族六名)入学。 (《青海日报》81.10.18.①)

青海省玛沁县新建的第一所民族中学开学。六十名少数民族学生入学。 (《青海日报》81.10.22.①)

10.7 我国首次民族艺术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京结束。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发展民族艺术教育事业和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经验,研究了当前民族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讨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民族艺术教育事业的措施。周巍峙、杨东生、藏伯平到会讲了话。 (《新闻稿》81.10.16.P.4)

10.9 湖南衡阳医学院创办少数民族班,首届来自八个县的少数民族新生二十五名入学。 (《湖南日报》81.10.9.①)

10.14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以来,建有小学五十五所、完全中学三所,在校中、小学生达一万六千多名。入学儿童从小学到中学毕业,一律按月发给助学金。 (《新闻稿》81.10.15P.1)

10.18 云南省人民政府去年决定兴建的四十所寄宿制民族中小学,三十四所开始招生。其中,十九所寄宿制民族中学已有十六所招生,二十一所寄宿制民族小学已有十八所招生。 (《云南日报》81.10.18.①)

10.26 云南民院二十多个民族的师生员工集会,庆祝建校三十周年。国家民委、中央民院等单位代表、省党政负责人安平生等到会祝贺。云南民院三十年来为本省的二十三个民族培养了政治干部和专业人才一万二千多名。 《(云南日报》81.10.27.①、③)

11.1-9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巴西地区兴办了全县第一个藏族小学生寄宿班,四十五名藏族学生入学。若尔盖并兴办了第一所公费寄宿制藏文中学,首届新生六十多名入学。 (《四川日报》81.11.23.③;11.9.①)

11.12 一九八〇年以来,海北藏族自治州新建和扩建寄宿制中、小学五十九所,牧区儿童入学率从一九七五年的24%提高到现在的55.8%。 (《青海日报》81.11.12.①)

11.13 宁夏各地、市县今年拨款六百万元,为中、小学校修缮危险房屋三千三百间,面积六万六千多平方米。 (《宁夏日报》81.11.13.①)

11.24 云南省金平县苦聪人聚居的山区,兴办了一所寄宿制民族小学。

(《云南日报》81.11.24.③)

11.25 内蒙古首批出国进修的十八名留学生陆续抵达美国。其中少数民族学员八名,女学员四名。 (《内蒙古日报》81.11.25.①)

12.4 四川省盐边县兴办了一所民族中学,首届四十五名少数民族学生已入学。 (《四川日报》81.12.4.①)

12.25 据国家民委调查,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地区、牧区和山区的各地政府,为少数民族兴办了一千一百多所寄宿制中、小学。 (《新闻稿》81.12.26.P.14)

12.29 近年来,辽宁省民族小学发展到三百三十多所,学生五万四千多名;民族中学所发展到五十三,学生两万八千多名。 (《新闻稿》81.12.30.P.11)

12.31 我国十所民族学院,自成立以来,培养出五十六个民族成份的毕业生十万多名,等于解放初全国少数民族干部的十倍。 (《新闻稿》82.1.1.P.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