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三角洲
书籍:地貌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地貌学辞典》第89页(438字)
山地长流河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有水的河流在出山口地带形成的堆积体,称为干三角洲,又称陆上三角洲。
其平面上呈半锥形,表面河网错综,沿水流方向分为4个同心的环状地带。其中,中央地带坡降最大,组成物质较粗,从顶部向外缘逐渐变小;过渡地带坡降开始变小,组成物质主要为沙黏土,夹舌状小砾层;边缘地带坡降更小,由黏土、亚黏土与砂壤土组成;前方地带地面几乎水平,由泥状黏土组成,常有盐渍化。
新构造运动对干三角洲的发育有很大影响。当地壳升降速度小于干三角洲加积速度时,三角洲表面形态无反映,但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上则有所表现;当升降速度超过干三角洲加积速度时,表面形态也发生变化。
地壳上升,三角洲表面外凸,遭流水切割破坏;地壳下降,表面下凹,有时还形成沼泽洼地。新构造运动还能引起干三角洲位置的迁移。
干三角洲多形成于干旱气候区,研究干三角洲对于解决石油地质问题、寻找砂矿及干旱地区的水源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