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地貌学辞典》第188页(918字)
含碳酸和其他酸类的水沿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隙不断进行溶蚀、扩大而形成的洞穴称为溶洞。
按水流性质类型,溶洞划分为以下3类:
(1)渗流带洞穴,地面以下、地下水面以上的洞穴。降水通过岩层中的裂隙下渗不断地溶蚀、扩大裂隙的空间形成。包括垂直的或陡倾斜裂隙型洞穴、落水洞和竖井等。
(2)饱水带洞穴,地下水面以下的洞穴。饱水带位于地下水面以下,有深浅部之分。最上部为浅饱水带,即地下水面带,形成的洞穴叫浅饱水带洞穴。那里的地下水流路最短,水的溶蚀能力强,溶洞发育较快,规模较大,多成水平溶洞。在深饱水带内形成的洞穴,称为深饱水带洞穴。
此带溶蚀作用缓慢,形成的洞穴规模小、不规则。
(3)承压水带洞穴。
该带洞穴的形态和展布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深度可达可溶性岩层底面。
溶洞按形态可划分为水平洞穴和垂直洞穴:
(1)水平洞穴。
主要发育于浅饱水带内,位于地下水面附近,具有成层分布的特点。
(2)垂直洞穴。
常见于渗流带和深饱水带内,多分布于山区。洞穴还可以按形态大小来划分。
另外,按长度分为小洞(小于50m)、中等洞(50~500m)、大洞(500~5000m)、巨洞(大于5000m);按横断面形态分为椭圆形与半管椭圆形洞、锁孔形与峡谷形洞、矩形洞、裂隙状洞和穹顶洞等;按洞穴系统(由多通道组成的洞穴)水平结构分为树枝状洞、迷宫洞、分叉和花环状通道等。美国弗林特猛犸洞(Flint Mammoth)系统长484.3km,是世界上最长的溶洞。
最深的是法国让·贝尔纳(Reseau Jean Bernard)洞,深1535m。中国现知最长的溶洞是湖北利川县腾龙洞,长约40km;最深的为贵州水城吴家大洞,深43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