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鬼谷子辞典》第391页(1700字)
【生卒】:公元前145—公元前87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生于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
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为西汉太史令,着有《论六家要指》,对司马迁的思想有很大影响。他从小聪慧,10岁便能背诵古文书传,20岁时开始南游,《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到:“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南游归后,作了郎中,奉命西征巴蜀以南的地方。
南游与西征使司马迁了解了中原、江淮以南和巴蜀以南地区的民情,同时,也从民间听取了许多民间历史故事,这都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奠定了基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临终之际,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汉书·司马迁传》)——嘱托给司马迁。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业,任太史令,掌管皇家书籍,为《史记》的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他废寝忘食,隔绝外界,专心致志地查阅与整理历史资料。经过四年的准备工作,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着手着《史记》。
但不幸的遭遇降临到了司马迁的身上。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以此为卑,而司马迁“窃不自料其卑贱”,“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
”(《汉书·司马迁传》)他的正义感触怒了汉武帝。
依照汉朝律令,当时可以用钱赎买,但家中无钱,皇帝左右的大臣又没有为他说情,最终无奈,下狱受腐刑。
司马迁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出狱后,他以古代先贤为榜样,重新振作精神,终于写成了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略古详今,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班固曾赞扬说:“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史记》还是一部文学名着,它的许多篇章脍炙人口,是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文字生动简洁,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非常鲜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
司马迁死后,《史记》没能得以问世,宣帝时,司马迁外孙杨恽才使这本书流传于世。
司马迁特别推崇《春秋》,他认为《春秋》是“礼义之大宗”。
《太史公自序》中写到:“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杀之诛,死罪之名。”他把《春秋》对君父和臣子的作用作了具体细致的分析,可见,司马迁是十分重视《春秋》的借鉴价值的。
司马迁有正统的封建思想。
他认为君、臣、父、子的关系不能越界,他说:“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司马迁曾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在《史记·张仪列传》中云:“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在《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还指出,“甘茂,非常士也。其居于秦,累世重矣。自殽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
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又云:“王不若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使彼来则置之鬼谷,终身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