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禅寺
书籍:禅宗词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禅宗词典》第38页(517字)
位于安徽省九华山东崖顶峰悬崖峭壁间。
明万历(1573-1615)年间,河北僧无瑕禅师云游至此,于摘星亭下结茅而居,称“摘星庵”。无瑕禅师在此苦心修行,以舌血和金粉,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历时28年而成。无瑕活至126岁而化,时人称其为“百岁公”,庵亦改称“百岁宫”。僧徒将其遗体跏趺坐在缸中,三年后启缸,见颜面与生时无异,于是将肉身装饰为金像,建塔供奉。
崇祯三年(1630),敕封为“应身菩萨”,并赐塔名“莲华宝藏”从此香火日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毁于火。
六十年(1721),重新兴建。道光六年(1826)重修,十九年(1839)扩建,改称“万年禅寺”,成为十方丛林,无瑕禅师的肉身也移至殿内供养。
寺院在清末民初又多次修葺、扩建至今日的规模。寺上下相连,左右贯通,为一整体建筑。大雄宝殿内供释迦、文殊、普贤像,殿东为达磨坐像,殿西为无瑕禅师肉身龛,龛前挂龙凤帐。无瑕的肉身头戴五佛冠,身披红袈裟,跏趺坐在须弥座上。
从殿东北可平步登楼。楼殿依山势而建,有三进天井,上下有三层、四层以至五层,错落不齐,前后上下层层皆通,有禅堂、戒堂、法堂、斋堂、佛堂等,共九十九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