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56页(987字)
【着者】:
叔本华着。
叔本华(1788-1860),德国近代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本书是叔本华的主要哲学着作。全书共分4篇。第1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作者从康德的主观唯心论出发,认为整个世界无非是“我”的表象,它们作为认识和科学的对象服从四种形态的根据律,即时空、因果性、自我意识和理性(概念、判断、推理),叔本华认为这一切所涉及的都只是表象与表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涉及表象和真正的主体的关系,真正的主体跳出一切关系之外,是非理性、非认识的“自在之物”,这就是“意志”。第2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作者提出,万物除客观表现出来的现象或表象之外,都有一个内在的意志,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本身再无“根据律”要服从,它只是显现自身,它本身不再是客体,却是一切“力”与活动的根源。
但自然界的力只是盲目的意志,人的意志则受到认识之光和理性的照亮;认识本身也是意志的产物,它为意志服务,即通过对自然界从低级到高级的事物的“理念”加以认识,而使意志发展到它的顶峰,使它显示为整个世界的统一本质。
第3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本篇是从意志的眼光对整个客观世界的再考察,即撇开任何根据律来考察世界的本质、柏拉图的“理念”。进行这种考察必须要有“审观力”,也就是要放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自失”于对象之中,达到忘我和主客同一的境界,这就是艺术的静观。
美是最高级的理念,是对意志的最完美的表达。第4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本篇讨论了意志本身的实践性质,认为意志作为一种生命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意志越高级,痛苦就越显着;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得放弃意志。艺术和审美是暂时忘掉意志、摆脱痛苦的方式,欲求永久的解脱,就得否定生命,走向禁欲主义和虚无主义,像印度哲学中的“梵”和“涅槃”那样,到死亡寂灭中去寻求安慰。
在本书的附录《康德哲学批判》中,叔本华盛赞康德思想的伟大功绩和对他自己的影响,同时又指出康德并没有把“自在之物”理解为“意志”,这使康德陷入了一系列矛盾,造成了认识和实践两种“理性”的对立。叔本华自认为自己的意志学说是康德哲学的“谜底”。
叔本华这本书对20世纪初兴起的唯意志论(如尼采哲学)和其他非理性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突破传统科学理性的局限性有一定的意义,但其主观唯心主义、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及表现出来的颓废倾向却是应当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