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存在与虚无》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65页(1203字)

【着者】:

萨特着。

萨特(1905-1980),法国现代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本书试图用现象学的方法去阐明一种人学本体论。全书目导言以下分为4卷和1个结论。

在导言中,萨特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而对存在(意识的存在和客观对象的存在)进行了一番“本体论的证明”。

他从笛卡儿的“我思”出发,认为直接的我思、反思前的我思是对某物的意识,这一意识的结构本身即已证明了一个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自在存在),以及作为这一意向的意识的存在。第1卷开始讨论“虚无”问题,萨特把虚无或“否定”都归于意识一方,意识就是使个别存在“虚无化”、对存在提问,它把虚无带给世界;但它本身没有独立存在,而是借否定存在而存在,因而以存在为前提。尽管如此,世界、存在唯因被否定而具有了意义,而否定存在的存在(虚无)就是人的存在,这种否定性存在就是不受他物决定而决定一切、也决定它自身的本质的东西,即“自由”,所以人的存在(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人是自由地把自己做成了他所是的那种东西。人通过苦恼、晕眩、“自欺欺人”等内心体验而意识到这种无可逃避的自由。第2卷讨论自由的“自为存在”结构。

萨特认为,人所面对的自在存在是偶然的、荒谬的、令人恶心的,它由人的虚无化才有了意义,才组织为“世界”;人的自由的意向性则是另一种偶然性,但它具有使自己从偶然中涌现出来的“人为性”,它总是向着可能性、向“不存在的自在”超越。

自为的这种超越结构,一方面创造一个价值世界,另一方面创造一个理想自我,这一双向过程永无完结(否则人就成了神),人也就永远是意义未定的存在,他生活在将来。时间不是割裂的,一切过去、现在都要由将来(通过被将来否定)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自为的时间性是真正的时间性,它只有人才具有。

第3卷讨论自为存在之间的关系,即“为他”。萨特不同意唯我论者将心灵封闭在肉体之中的观点,认为肉体就是心灵的表现,人与人在相互注视中已经发生了心灵的关系,它证明自我具有外在化的、成为他人对象的那种存在,揭示出我的“为他”结构。一旦自我意识到这一点,它也就能用他人的眼光来看自身,把自己当作外在的“物”来对待。所以自为存在具有“自我”、“对象”、“为他”的三维本体结构。

第4卷讨论自为如何统一自在。自为作为虚无,它首先占有存在,使之化归己有;其次它做出或创造出存在;最后它的目的是使自己成为存在,但这一目的永不能完全达到,因为人永远是自由的、可以选择的,他被注定、被判处是自由的。

环境不能限制人的自由,因为环境的意义是由人给予的,人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有不可推委的责任。萨特在本书中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结构的细致而深入的分析,给人们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坚持个人的自由独立、在集权暴政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他对人和社会的看法远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而是从抽象人性的伦理观点出发,并具有消极悲观的色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