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结构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70页(949字)

【着者】:

皮亚杰着。

皮亚杰(1896-1980),瑞士现代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本书对现代流派繁多而又没有一个统一纲领的结构主义思潮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归纳和表述,同时又是作者的发生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全书共分7章。第1章《导言和问题的地位》,讨论了结构主义的定义问题,皮亚杰将它归结为三个基本特征,即:(一)整体性,即结构应是一个整体,而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二)转换性,即这个整体应该是动态地构成起来的转换体系,具有内部自身转换的发生机制;(三)自身调整性,即结构的自身转换不会越出结构的边界之外,只会产生出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的规律的成分,因而具有某种守恒性和封闭性,能在运动中作自我调节。

在第2章到最后一章中,皮亚杰依次考察了上述结构主义的特征在数学与逻辑、物理学和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哲学等领域中的体现,其中有不少唯物主义的和辩证法的精辟见解。皮亚杰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学说或哲学,它主要是一种方法,有技术性、强制性、智慧上的诚实性以及在逐步接近中取得进步之意;方法论结构主义因而没有排它性,它趋向于把一切领域(特别是人文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以相反相成、相互作用的方式整合起来;因此“结构”不是某门具体科学的专有物,而是存在于各门学科的协调上;但结构并没有消灭人和人的主体活动,恰好相反,结构的超越性和普遍性正是人的主体活动所要求并由之产生的,人使得结构处于不断的构造和再构造过程中,不存在没有构造过程的先验结构;当然,结构的发生过程也不只是心理学上的问题,它是一个客观自然的演化过程;但这种客观性也只是在“功能”意义上(而非“实体”意义上)说的,这个功能作用的中心只能是主体。

但他又承认,这个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人类、生命界甚至全宇宙。总之,结构主义的关键在于确定主体的“运算”功能的第一性,以及它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功能主义和方法论意义,反对结构的“实在论”。

皮亚杰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在现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有许多启发意义,但他回避本体论问题、片面强调功能和方法,最终使他陷于他所极力要摆脱的先验论,因而他无法解释结构发生的功能本身又是如何“发生”的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