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禅宗与中国文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270页(909字)

【着者】:

葛兆光着。

本书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对禅宗影响下的中国士大夫的心理性格、思维方式、基本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禅宗产生之前,中国已经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血缘关系为主导社会关系的稳定封闭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尊卑有序、内向克制、追求和谐的心理状态。

作者认为禅宗在初期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增加了这种内倾性。

到了宋代,由于社会危机的加深,禅宗对士大夫的影响更大,但却由于它对现实问题的无能为力,导致了儒禅混合的理学的产生。

明中叶后,禅悦之风再盛,禅宗否定外在权威的传统被进步的士大夫用来作为冲击传统陈腐观念的武器,一度起过积极的社会作用。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士大夫地位的变化,禅宗对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哲学与审美情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禅宗的我心即佛、即内心就是一切的观念以及对内心澄明静寂境界的追求,被东晋之后的禅僧与士人拿来与老庄道家的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糅合,从而形成士大夫的以追求自我精神的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一改中国士大夫尊从儒家内向克制的生活态度,形成追求自然适意、淡泊虚静的生活情趣的风气。

禅宗影响最大的还是它在人们内心中开拓出了一个空旷广漠的宇宙,世界万物无不包纳其中,外界一切都是心的幻觉与外化。

心成了最神圣的权威。

士大夫们在心中对宇宙进行观照,从中领略人生哲理,同时,也与宇宙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中,神与物游,物我同一,主体通过抛弃自我而获得对时空的超越,获得完全的自由。因此培养出一种情感与物象交融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情趣,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就是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在欣赏中,则运用直觉感受、主观联想,在虚空中发挥主体的想像,在顿悟中领略作品的韵味。在表达手段上,追求创造一种空灵、凝炼、含蓄、幽远的意境。作者就这样从心理性格——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等几个方面完成了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考察。

本书贯注着活跃的理性精神和细密的逻辑推理,熟练自如地吸收了接受美学、文化整合等现代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文笔流畅优美,结构自然完整,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读者要了解禅宗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本书可作为导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