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中国美学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315页(1679字)

【着者】: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现代美学家。全书共5卷,现已出版两卷。第1卷收有绪论、先秦、两汉编。第二卷为魏晋北朝编。

绪论概述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有关理论问题。作者以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社会实践是美的根源的基本观点为指导,阐述了中华民族对美与艺术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成果和历程及其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主要以历代思想家、文论家着作中有关美与艺术的言论为对象,并分辨了中国美学史与中国文艺理论史的区别,以求对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科学的历史的把握,并说明它在世界美学中的地位和贡献。对中国美学史发展过程中5个时期(先秦两汉、魏晋至中唐、晚唐至明中叶、明中至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至“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基本特征作了概述。

第1编论述先秦美学思想。先秦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础,其儒道两家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在概述了先秦社会、哲学、艺术与美学的关系和发展过程之后,分论了孔子前、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周易》、荀子、《乐记》、屈原韩非、《吕氏春秋》等的美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儒家美学主张美与善的一致性,重视审美与艺术陶冶、协和与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感情的心理功能,强调审美和艺术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它以孔子为奠基人,中经孟子、荀子,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把超然物外而取得自由看作是达到美的根本所在,对审美与艺术的特征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墨家美学从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反对美和艺术。

韩非的法家美学是一种极端贪婪自私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冷酷无情的绝对专制主义,它蔑视古代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贬低以至否定审美与艺术,将它们视为一种享乐手段而已。

除此而外,还有对兼容了儒道思想的屈原美学观、阴阳五行学说对审美自然生理与心理的分析。第2编论述两汉美学思想。两汉美学是连接先秦与魏晋后美学的重要环节。《淮南鸿烈》把对美的追求从儒道两家所强调的内在人格精神引向外部世界,表现了对占有整个宇宙的丰富多样的美的渴望和向往。司马迁发扬屈原美学思想,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和来自人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概。董仲舒的见解在神秘形态下包含有对人与自然的统一的理解,扬雄和王充关于美、善、真的关系的见解,《毛序》所论述的艺术与情感的关系等,都有重要的美学意义。第3编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魏晋是人的觉醒和文化的自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丰富的玄学、佛学、文论、书论、画论、乐论、人物品评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理论,标志着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其特点表现为不同于先秦的看重对审美与文艺特征的考察。这一方面同玄学、佛学对人生哲理的探讨相联系,深入接触了人的本质问题,如思辨色彩浓厚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强调主体审美感受或审美态度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同文艺理论和批评相联系,考察美与艺术欣赏创造中和审美主体相关的诸因素以及艺术美的规律,如曹丕《典论·论文》中论审美和文学创造同主体的个性气质天赋的关系,陆机《文赋》中描述的文艺创造中审美心理特征,钟嵘《诗品》中提出的“味”这个同美的欣赏有重大关系的概念,刘勰《文心雕》中提出的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我们民族审美理想的“风骨”概念,等等。从现已出版的两卷中可以看出,本书从我国历代的哲学着作、文论、诗论、乐论、书论、画论,以及有关戏曲、舞蹈、园林、工艺等着作中,收集了大量的美学观点和材料,并对这些观点和材料作了精细的分辨,以求逻辑地历史地把握它们。

另外也注重与西方美学作比较,以加深其理论的把握,如比较了《列子》与西方哲学中的“享乐主义”之间的异同。本书对文艺美学思潮发展变化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如在先秦美学中就比较注重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楚骚美学(中唐以后还加上禅宗美学)对后世的影响,随后的美学思潮与这些美学思想的渊源承继关系都作了明确的阐述。

全书显现出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可以说,《中国美学史》是今天一部填补理论空白的系统的美学史论着,读者阅读本书后可以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