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414页(902字)
【着者】:
长篇叙事诗。
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等搜集整理。诗歌叙述了一个在撒尼族人民中广泛流传的故事:在云南阿着底地方,住着贫苦牧民格路日明一家。
儿子阿黑勇敢善射;女儿阿诗玛,聪明美丽,美名传四方。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艳羡阿诗玛的美色,在求婚不成后,抢走了她。远出放羊的阿黑,听到消息后,背着弓箭,翻过99座山去营救妹妹。在比赛唱歌、砍树、撒米中,他都赢了阿支。
他又用3支神箭,射得财主家的房子摇摇欲坠,热布巴拉只好放出阿诗玛。马铃儿响来玉鸟叫,兄妹二人回家乡。
他们骑马经过十二崖子脚的路上,财主勾结山神,施放妖术,汹涌澎湃的洪水突然冲来,卷走了可爱的阿诗玛。从此以后,在崇山峻岭中,一声声“阿诗玛,阿诗玛”的呼唤在石林中回荡,那是撒尼人对姑娘深情的怀念。《阿诗玛》通过阿诗玛和哥哥阿黑反抗黑暗势力的斗争,反映了撒尼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团结精神,表达了他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长诗塑造了两个撒尼人民喜爱的形象,聪明美丽的阿诗玛和勇敢勤劳的阿黑。
他们善良而又纯洁,一个像鲜花,一个是青松;他们勤劳朴实,两人割草牧羊,种庄稼,什么都能干;他们勇敢机智,对热布巴拉家的残暴凶狠,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的黑暗邪恶势力非常强大,阿黑和阿诗玛的斗争以悲剧而结束,但是他们的勇敢抗争的行动是撒尼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的真实写照。阿诗玛兄妹的形象是撒尼人民美德、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人民美好的愿望。长诗的结尾中,“阿诗玛”变成了世世代代永远不息的回声,正体现了撒尼人民和阿诗玛永远在一起的愿望。《阿诗玛》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色。长诗充分运用少数民族山歌中“盘”与“绕”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描绘撒尼族人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文化形态、心理活动方面,像诗中的抢亲、比赛、杀虎、对歌等,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生活气息。在语言上,作品也体现出民间叙事诗歌朴素、简洁、明快的特色。这部作品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多次被搬上舞台,摄制成影片,还被翻译成俄、英、法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有较高的国际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