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静静的顿河》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474页(1759字)

【着者】:

长篇小说。

肖洛霍夫着。肖洛霍夫(1905-1984),前苏联现代作家,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共4部8卷,花了12年时间才写成。

作家以磅礴的气势、史般的笔触描绘了哥萨克勤劳、勇敢、粗犷又带有愚昧、野蛮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大动乱年代复杂而痛苦的经历。

小说的主人公是哥萨克青年麦列霍夫·格利高里。格利高里出身在顿河边鞑靼村的中农家庭,这家人恪守着哥萨克传统,老少勤劳,日子过得很不错。格利高里爱上了邻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妮亚,他们乘司捷潘集中军训之机,互通私情,闹得满城风雨。为此,格利高里的父亲向鞑靼村的首富米伦家求亲,并强迫儿子同米伦家的女儿娜塔莉雅成婚。

不久,格利高里带着阿克西妮亚私奔,到大庄园主李斯特尼茨基家当了雇工。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格利高里应征入伍,因作战英勇得了十字勋章。在一次战斗中,他第一次亲手杀死了一个敌人,内心感到十分痛苦。负伤后他请假回到地主庄园,见到阿克西妮亚被地主少爷勾引,自己和阿克西妮亚所生的女儿也病死,十分气愤,把地主少爷狠揍了一顿,抛下阿克西妮亚,回到家中,同发妻娜塔莉雅和好,生下一儿一女。

1916年格利高里重返前线,被提升为少尉排长。当时军队里厌战情绪很浓,布尔什维克在军队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革命势力增长很快。不久,沙皇政府被推翻,彼得堡成立了临时政府。这时俄国地主资产阶级和国外反动势力十分惊恐,要求调动军队镇压革命,共产党人组织工人粉碎了反革命的阴谋。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科尔尼洛夫、邓尼金匪帮向革命反扑,国内战争开始了。格利高里受到共产党员波特捷尔柯夫的影响,参加了红军,担任连长,英勇地同白军作战。但格利高里不满波特捷尔柯夫不经审判就无情地杀死俘虏,便离开了红军,回到了鞑靼村。后来在哥萨克暴动中,他再次参加白军,并担任团长、师长。

红军很快将暴动平息下去,格利高里企图带着阿克西妮亚随白军逃到海外,但未成功,只好返回故乡。经历战乱后,格利高里家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兄嫂、妻子先后死去,妹妹杜尼亚嫁给了村苏维埃主席珂晒沃依,同家人越来越疏远。

珂晒沃依因格利高里参加过白军,要他立即去镇上登记,否则就要押送他去。格利高里在去镇上的路上,对顿河沿岸的巨大变化十分感慨,觉得自己一生“走的是一条弯路”,“起初,怀着很大的热情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可后来一切都变了样;在白军司令部里,又是个陌生人,始终遭怀疑……”登记以后,格利高里怕遭逮捕,带着阿克西妮亚跟着叛匪头目佛明逃跑了。

佛明的叛乱很快完全垮台,阿克西妮亚身中流弹死去,格利高里心灰意冷,一人在草原上独自走了三天三夜,最后他扔掉了武器,回到故乡。在家门口的石阶上格利高里看到了儿子米沙特,他双手抱起儿子,感慨地说,这就是生活所留给他的全部东西。格利高里的一生表明,一个人如果背离了人民的意愿,纵有超群的能力和才智,也必然要遭到毁灭的下场。只有为革命利益而进行斗争的人,才有光明的前途。

小说充分肯定苏维埃制度,歌颂了伟大的革命和英雄的人民。《静静的顿河》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格利高里这个典型形象。

他的性格复杂多样,一些对立的东西,如聪颖与愚昧,温情与粗野,善良与残酷,公正与偏见,理智与疯狂等都统一在他身上,这种复杂的性格使得他在探索真理时,走了许多弯路。小说最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是对顿河乡土特征和草原生活气息的渲染,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世界,通过这个世界,可以感觉到哥萨克人丰富而复杂的心灵,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绪。这种展示表明了作者有极其深厚的艺术造诣。

肖洛霍夫在这部作品中以非凡的胆识描写了1919年顿河地区哥萨克暴动的实际情况,作者坚持历史的真实,不回避生活的矛盾,使小说蕴含的社会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静静的顿河》在苏联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发表,成为苏联文坛上的一件大事,也为作者赢得了世界声誉。因《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荣获194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一等奖,并多次获得列宁勋章;1965年,由于“在对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描写中,以艺术力量和正直的品格,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一个历史阶段”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肖洛霍夫的着名作品还有《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一个人的遭遇》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