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76页(762字)

研究情绪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1884年,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提出了第一个系统的情绪心理学理论,认为情绪是大脑皮层对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而产生的感觉,把刺激、行为和情绪体验联系起来。现代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大大深入。由于解剖学、脑科学的发展,情绪的生理机制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了解到大脑皮层及颞叶、杏仁核丛、扣带回、海区、额叶等部位与情绪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情绪以主观体验、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为特征,这就使严格的实验中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带有突出的人为性质,也给情绪心理学的研究科学化带来了很大阻碍。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学派林立,理论分歧很大。如情绪生理学派比较重视情绪的生理基础,却忽视了情绪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行为主义学派却认为情绪是由无条件反应发展而来的,不是先天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情绪是无意识的,起源于本能;认知学派认为外部刺激只有通过对它的评价,通过认知过程,才能产生情绪。对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有较大影响的学者是曼德勒和伊扎德。伊扎德继承了情绪的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1972年创立了分化情绪理论。他认为,人格由体内平衡、生理需要、情绪、感觉、认知、行动6个子系统组成,这个系统构成以情绪为核心的四个动机系统,从而把生理驱力、认知评价、情绪动机作了综合。曼德勒于1976年提出了他的情绪意识理论,认为情绪包含唤醒、认知解释、意识三个部分,输入信息经过意义分析才产生情绪,情绪只有在意识中才能发生、体验,情绪意识是从唤醒和认知两个基本过程发展来的。情绪心理学力图揭示人的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以及爱恋与淡漠、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奥秘,这不仅对于心理学研究,而且对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医学、教育等各学科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