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于中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74页(528字)
语出《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动于中”,原是论述音乐的产生,意谓客观外物刺激了人,使人产生喜怒哀乐之感情,这种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用音乐为媒介表达出来,即“形于声”。《毛诗序》论诗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外文论史上有不少这样的说法: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文心雕龙》“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种外在标志即是语言,人类言语是心理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人有了情感总要表达出来,作家艺术家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情感体验要比其他人更深刻,发泄表达的欲望也更强烈。于是,就借助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媒介表达出来,这就有了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在中国美学史上较早地道出了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因(“情动于中”),道出了主体感受(“情”)与艺术媒介(“声”、“言”)的关系,道出了艺术创作心理的一般规律。
上一篇:发愤抒情
下一篇: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