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95页(550字)

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统一意识。

这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中使用的一个术语。他将生命由出生到死亡分为八个阶段,自我同一性发生在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指个体所意识到的自我内部所具有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统一,自我与社会的统一,这种同一性是在角色混乱危机得到有效克服之后形成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埃里克森认为,所谓同一性就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她)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埃里克森使用同一性这个术语,描述了早期经验的整合即为个人今后所担负的主要角色的现象。个人出于对自身的气质、才能、禀赋、情志等人格特征的把握、了解,会产生选择适合于目身生存样式的自信,如在文学艺术方面,显示出特殊禀赋的青少年就会领悟到通过艺术活动可以打通自我与其他心灵的通道,包括通向不寻常的创造心灵的通道,这就意味着他将要不断地在生活中丰富、陶冶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符合艺术创作的要求。反之,如果在这段时期,未能实现对自身的有效整合,就会出现同一性危机,如角色的混乱以及建立在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消极的同一性,则将对自我的形成,对艺术思维、才能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