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本能冲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22页(516字)

歌创作心理术语。

见于黄药眠《论诗底美,诗底形象化》一文。文章在对诗的形象化要求和诗人如何做到诗的形象化问题阐述的过程中,对诗人主体的心理素质提出多种要求,诸如“敏锐的感觉,很强的记忆力”,对“人内部心理”的理解等,其中强调诗人应具备“诗的本能冲动”。在文中,大致包括三方面的意义:①“必须具备突入现实的热情”,诗人对现实应该抱着热情的冲动,主体在心理上对现实有着渴切的关注与接触的要求。②诗人对现实的接触不但应该有渴望与热情,并且总是从情感出发,不是像写小说,先从对事件的“概念”或“材料”出发。

诗人“常常从一个具体事件的感触,把自己的情感喷发开去,从这些情感喷发当中,铸造出许多美丽的形象”。强调“诗比小说含有更多的感情成分”。

③诗人对“外在世界”,应自觉地保持“紧张关系”,“愤怒制造了诗人”,诗人在“紧张的感情颤动中”,“最丰满的形象从诗人的笔下迸裂出来”,“感情紧张的程度越高,他的诗也一定越美丽,而诗的动人程度也愈深”。“诗的本能冲动”,包括了诗歌创作中主体对外物的心理渴求,高度的情感投入以及情感的蕴积、喷发程度与形式,是对诗创作活动中“情感”因素的心理学意义的概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