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心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29页(1007字)

由某种具有错位特征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轻松、欢快、愉悦、开心一类情绪体验与发笑的心理状态。

可分为滑稽、讽刺性的喜剧心理和幽默、诙谐性的喜剧心理两类。前者是观照丑恶对象产生的轻蔑情绪与快感心理,后者是面对失误现象产生的谅解情绪与快感心理。

喜剧最突出的美学特征是引人发笑。

现代情绪心理学说为解决笑的本质及其心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情绪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态度反应。笑作为一种情绪的反应模式,只是停留在应答性的生理反应水平上。作为高级发展阶段的喜剧笑同样具有处于低级阶段的一般笑的特征,即一切的心理笑都是紧张之后的松弛。从生理学角度看,它们的生理反应过程都是一种“非常态”,即人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与外界发生冲突所作出的生理——情感调整。

从审美角度看,喜剧笑是“超常态”,因为这种笑不仅能改造机体的内在心理状态,而且能调整机体内在情感状态,使人能够对不愉快的事件作出愉快的调整,使人们“笑着和自己的过去告别”。喜剧笑作为一种审美态度的体现,实质上是一种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积极调整的审美感受。苏珊·朗格指出,喜剧感是一种强烈而纯粹的生命感,喜剧表现的是自我保护的生命力节奏。所谓“纯粹的生命感”,就是人们通过对喜剧运动中节奏的感知,体验到自身社会实践力量的伟大,这实质上是喜剧笑的根源。

喜剧感是一个统一的情感整体,喜剧笑的情感结构主要包含着自我肯定的优越感、纯粹的生命感、清醒的理智感、强烈的道德感等心理——情感成分。产生喜剧笑,需要一定的客观情境,例如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情境认为是丑与美的矛盾,康德认为是微不足道与崇高的矛盾,叔本华认为是荒谬与合情理的矛盾,立普斯认为是大与小的矛盾,费肖尔认为是形象与观念的矛盾,柏格森认为是死板与活泼的矛盾,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是内在的空虚及无意义与外表的假装有内容和现实意义的矛盾,黑格尔认为可笑性建立在目的与手段、形式与内容、本质与现象、动机与效果等系列的自相矛盾和不协调之上,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喜剧欣赏中的“游戏心境”是必要的,笑是生命力充盈的表现,笑的情感乃是生命感的流露。就在期待(紧张)——落空(松弛)这样的运动模式中,主体对自我本质力量得到“认识和确证”,获得生命力的旺盛感和精神上的兴奋感,从而产生笑。

主体通过喜剧笑,激发了生命活力,培养了一种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在美感中唤起了道德情感,加深了道德认识。

上一篇:朦胧 下一篇:几乎无事的悲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