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文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60页(970字)

文艺心理学论着。

作者荣格。1930年出版。作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认为就艺术作品而言,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而就艺术家来说,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关于艺术作品,作者把艺术创作的模式分为两种:心理的和幻觉的。

心理的模式加工的素材来自人的意识领域,例如人生的教训、情感的震惊、激情的体验以及人类普遍命运的危机,这一切便构成了人的意识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人在心理上同化了这一素材,把它从普通地位提高到诗意体验的水平并使它获得表现;诗人的工作是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的必然经验及其永恒循环往复的悲哀与欢乐。

幻觉的模式的素材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与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这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原始经验本身并不提供词汇或意象,因为它“仿佛是在黑暗中从镜子里”看见的幻象。

这种在幻觉中显现的东西也就是集体无意识。

在集体无意识中,诗人(还包括先知和领袖)听凭自己受他们时代未得到表达的欲望的指引,通过言论和行动来影响世人,也对时代发挥其社会作用。关于诗人和艺术家,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学派所说的艺术家都是自恋品质的人这样的论点;他认为艺术家是具有两重性的人。他的外表与他的灵魂不相干,他的自觉意识与他的无意识原型不相干,他的个人生活与他的作品不相干。

据此,荣格作了“艺术家的个人”和“个人的艺术家”的区分。艺术家身上有两种力量,一是对于幸福、满足和安定生活的普通人的渴望;一是残酷无情的、甚至可能发展到践踏一切个人欲望的创作激情。

每当创造力占优势时,艺术家的生命就受无意识的统治和影响而违背主观愿望,意识到的自我就被一股内心的潜流所席卷,以至不顾一切地去完成自己的创作作品。每当现实的意识生活明显具有片面性和某种虚伪倾向时,原型意象就在人们的梦境和艺术家先知者的幻觉中“本能的”被激活,这样能纠正人类社会谬误的原型意象也就恢复了这一时代的心理平衡。

诗人和艺术家的作品,就这样迎合了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精神需要。正因此,诗人的个人生活对于他的艺术是非本质的,它至多只是帮助或阻碍他的艺术使命而已;而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客观的和非个人性质的,但同时又丝毫不影响它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

上一篇:释梦 下一篇: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