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学在中国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574页(773字)
英国伟大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的名字,由外籍传教士于1856年介绍入中国。清末严复、梁启超及稍后的鲁迅都在译着中提及莎士比亚。1903年,林纾等将英文本《莎士比亚故事集》译出,次年题名《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出版。“五四”以后,田汉于1921年翻译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孟雷特》,1924年译出《罗密欧和朱丽叶》。抗日战争期间,曹未风、朱生豪等人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了系统的莎氏作品的翻译工作。抗战后期至建国前夕,有曹禺译的《柔密欧与幽丽叶》,孙大雨译的《黎玡王》,梁宗岱译的《莎士比亚的商籁》相继问世。建国后,中国出现了许多莎剧新译本,如卞之琳的《哈姆雷特》、吴兴华的《亨利四世》、方重的《理查三世》、方平的《捕风捉影》、《威尼斯商人》等。1964年,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时,中国将朱生豪的莎士比亚译作分为11卷出版,题为《莎士比亚戏剧集》。后又对译文全面校订,把缺译的诗歌剧本补译齐全,1978年定名《莎士比亚全集》出版。建国后在京、沪等地上演多种莎剧,马克思主义莎评得到发展。近年复旦大学林同济教授(已故)等莎学研究人员曾赴欧美各国开展学术交流。1986年4月10-23日为纪念莎士比亚诞生422周年和逝世370周年,由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发起,由全国各地着名戏剧团体20余个在北京和上海同时举行了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共演出莎剧26台。并在北京举行了以“莎士比亚与我们的时代”、“发展我国的戏剧与借鉴莎士比亚”为总题的学术报告会与学术讨论会。英国的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主席菲力浦·布罗克班克教授等一批外国着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在会上作了报告。上海地区也举行了12场讨论会与报告会。英国艺术大臣理查德·卢斯在上海的开幕式上,宣读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给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长曹禺的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