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外关系史辞典

中外贸易关系的发展变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494页(838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10年,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三。

与此同时,中国与亚非国家和一些北欧国家也建立了贸易关系,此外还和某些西方国家的工商贸易团体进行民间贸易。但是,由于一些西方国家追随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禁运和歧视政策,限制中国对它们的出口,因此双方贸易未能得到正常发展。

1960年,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向中国施加压力,中国人民便以实际行动发展生产、支援出口,终于在1965年提前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款。1962年,为了加快经济建设,中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成套设备。

到1968年,中国先后从日本、西欧等国进口化纤、石油、冶金、电子等设备和技术共84项,提高了中国工业的生产能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进出口额虽然逐年下降,但是1971年由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和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外贸工作又有了起色。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贸工作开始迅速发展。例如1983年的出口额为22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3倍。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外贸易关系的历史,总的来说是向前发展的。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只和46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而1988年中国已与世界上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贸易来往,贸易额也从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804.8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950年仅5.52亿美元,1988年达406.39亿美元。10年改革开放,更使中国外贸出口得以迅猛发展。

50-60年代,出口最多的1966年也不过23.6亿美元。1978年达108.9亿美元。而1978年后的1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翻了近两番。

在1981年、1987年、1989年,分别突出了200亿、300亿、400亿美元大关。到1990年出口总额已达620.6亿美元,进口总额533.5亿美元,改变了1984年以来连年逆差状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