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626页(2252字)
【生卒】:公元前6~公元57
即汉光武帝,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
出身汉室宗族,早年勤于产业,曾游学京城长安。当绿林起义爆发后,与其兄刘縯在舂陵(在今湖北枣阳)起兵,投入反对新朝统治的斗争。
地皇四年(23年),更始政权建立,刘玄称皇帝,任命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王莽闻讯,急忙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征调40万大军,南来镇压。
刘秀和王凤、王常等率领八、九千人,据守昆阳(今河南叶县)。王凤、王常见官军力量强大,十分惶恐,打算出城散走。唯独刘秀认为:全力抗御,尚可立功;一旦分散,必定灭亡,因而主张合军一战。诸将最后接受刘秀的意见,决定由王凤、王常负责守卫昆阳。刘秀仅带领13骑出城,赶到定陵(今河南舞阳)、郾城(今河南郾城)一带,调集所有兵力,回救昆阳。
王邑、王寻虽将昆阳重重围住,却因轻敌而未专力攻城。刘秀率军冲锋陷阵,直捣官军统帅部,临阵杀死王寻;城内守军乘势出击,打得官军四处逃窜,互相践踏,伏尸百余里。昆阳之战的胜利,对推翻新朝统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推翻新朝统治以后,更始政权建都洛阳,以刘秀为司隶校尉。刘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接受刘玄的派遣,持节去镇抚河北各地。他采纳邓禹的建议,“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组成一个以邓禹、冯异、吴汉、任光、寇恂、岑彭、邳彤、耿纯耿弇祭遵等人为骨干的军事集团,相继收降真定王刘杨所部10多万人,消灭在邯郸称帝的王郎割据势力,击破和改编铜马、大彤、尤来等农民军数十万人,占据整个黄河以北地区。建武元年(25年),刘秀在鄗(在今河北柏乡)称帝,建立起东汉政权。
这时,赤眉军已经把更始政权打垮,但由于粮饷无着落,也不可能在关中长久立足。刘秀通过分析客观形势的发展情况,一面派邓禹攻略河东,随时准备南进关中,以寇恂为河内太守,镇抚这一地区,以为尔后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一面派冯异驻守孟津(今河南孟津),吴汉领兵围攻洛阳。
洛阳守将朱鲔自知势孤力薄,经劝降而归附刘秀。刘秀遂定都洛阳。稍后,赤眉军撤离关中,向东而来,打算返回原籍。
刘秀运用“以饱待饥,以佚待劳”的作战方针,先派冯异在崤底(在今河南渑池)大败赤眉军,继而在宜阳(属今河南省)阻击迫降赤眉军十多万人。关中地区得以平定,东汉政权渐趋巩固。
建武三年(27年),刘秀派吴汉、盖延率军进攻盘据睢阳(今河南商丘)的刘永集团,刘永兵败被杀,汉军占领豫东地区。
接着,刘秀任命岑彭为征南大将军,率军南下,扫平割据南阳的邓奉、董欣,然后进击割据南郡的秦丰,秦丰在黎丘(今湖北宜城)被围困两年,最终投降。荆州一带遂为汉军所占领。
建武五年(29年),刘秀派祭遵率军北征盘据渔阳的彭宠,彭宠为部属所杀,汉军占领燕蓟地区。接着,刘秀派耿弇率军东攻割据青州的张步,吴汉率军进击据守东海(今山东郯城)的董宪,张步、董宪相继败亡。
齐鲁一带遂为汉军所占领。建武六年(30年),占据庐江(今安徽庐江)的李宪,在受汉军围攻一年多后,兵败被杀。
至此,关东八个割据势力,仅在五年之内,就被刘秀逐次翦灭。
在整个关东平定以后,刘秀马上把战争的矛头转向割据陇西的隗嚣集团。他亲抵长安部署军队,命耿弇、盖延等率军翻越陇山,进攻隗嚣,结果被隗军击败。
建武八年(32年),刘秀经过充分准备,再次向隗嚣发起攻势。他先派来歙领兵秘密行进,袭取陇西战略要地略阳(在今甘肃秦安),迫使隗嚣调集主力数万人前往争夺。然后,亲率吴汉、岑彭、耿弇、盖延诸将,从长安出发,进抵高平第一城(今宁夏固原),再向南直捣隗嚣的后背。
隗军10多万人迫于汉军的声威,大部不战而降。隗嚣带领残部逃到冀城(在今甘肃天水),后不久忧愤而死,其子隗纯继位,继续与汉军相对抗。建武十年(34年)在汉军的迅猛攻势下,隗纯力屈投降。刘秀攻陇之役胜利结束。
为了消灭割据巴蜀的公孙述集团,刘秀在平定陇西之后,将兵力部署为东、北两路:东路由岑彭统率,从荆门(在今湖北宜都)溯江而上,直趋江州(今四川重庆);北路由来歙统率,从河池(今甘肃徽县)经阳平关入川,两路会师成都。攻蜀之役初期进展顺利,东路军迅速进至江州附近,岑彭亲率主力部队,迂回行进,直达广都(今四川双流)。北路军攻下河池、下辨(今甘肃成县),准备乘势入蜀。公孙述闻讯大惊,先后派人暗杀了来歙、岑彭。刘秀命吴汉指挥攻蜀之役,并指示据守广都,迫使蜀军来攻,待其疲惫而后出击。
汉军由此屡败蜀军,直逼成都外围。建武十二年(36年),蜀军倾力反击,被吴汉打败,公孙述负伤而死,其部将延岑举城投降。至此,刘秀扫尽海内群雄,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刘秀身为东汉政权的最高军事统帅,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注重把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结合起来,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更有力而彻底地消灭敌人;他在众多敌人的面前,始终是先弱后强,由近及远,使各个战役紧密地衔接起来,从反对新朝统治,建立东汉政权,到全国统一战争,三个阶段步调井然;他具体指挥作战,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掌握战争主动权,而尽可能避免两面作战。所有这些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