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401页(2278字)

(释文〕 作为一名将帅,应当进不贪求作战胜利的功名,退不回避违抗君命的罪责,只求使民众和士卒得有安全的保证,并且符合于国君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称得上国家最宝贵的人才。

唯人是保:以保卫民众和士卒的安全为首要任务。

〔例1〕 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在一起打猎。魏惠王问:“大王有没有什么宝物啊?”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又问:“像寡人这样小的国家,还有能照亮车前车后到十二辆车那样远的夜明珠十颗。齐是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怎么可能没有宝物呢?”齐威王接着说:“寡人所珍爱的宝物,实在与大王不同。我有位大臣叫檀子,让他守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楚人就不敢入寇,泗上(泗水流域)十二诸侯都来朝贡;我有位大臣叫盼子,派他镇守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赵人就不敢东来捕;我有位大臣叫黔夫,让他镇守徐州(今山东郯城西南),燕人就到北门祭祀,赵人就去西门祭祀,恳求神明保佑不受攻击,搬家跟着他走的有7000多户;我有位大臣叫种首,派他防备盗贼,会做到道不拾遗。

所以光辉照耀千里,哪里只有十二辆车那样远呢?”魏惠王听了,自觉惭愧,不愉快地离开了。

〔例2〕 曹魏太和元年(227年),魏新城太守孟达私下与蜀、吴两国联络,图谋反叛朝廷。

懿屯驻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得知这一情报,立即着手征讨。按照当时的法令,司马懿要发兵平叛,必先上报朝廷,待魏主批准后才能出兵。可是,从宛城上表朝廷,往返需用半个多月;从宛城到孟达的驻地上庸(今湖北竹山),又要行军10多天。如果等朝廷下诏批准后再去平叛,那么,魏军只有在孟达起事后一个月,才能开到上庸。

魏军和孟达的部队在人数上是四比一,可是,魏军现有的粮秣只能供应一个月,而孟达的物资储备可以支持一年。司马懿鉴于这些具体问题,在没有得到朝廷诏令的情况下,就暗中率军疾速前进,每天要走平常两天的路程,只用8天时间就赶到上庸城下。孟达本来满以为有充足的时间备战,到这时不禁惊叹:“我举事仅8天时间,而魏兵就开抵城下,怎么这样神速啊!”上庸城由于准备不足,城防工事尚未坚固,加上孟达的部属出降,很快被魏军攻陷。司马懿仅用半个月的功夫,就扑灭了一场未及全面展开的叛乱活动。

〔例3〕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河西行猎,尚书古弼留守京城。拓跋焘命古弼选送一些肥壮的马匹作田猎之用,而古弼却不奉圣命,专门选一些瘦马送去。拓跋焘十分恼怒,说:“大胆的笔头奴,等我回京,一定先斩此奴。”消息传至京城,古弼的僚属无不惊恐,不知所措。

古弼坦然说道:“我身为朝厅大臣,阻止主上耽于游乐,其罪小;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如今柔然方强,刘宋未灭,我以肥壮马匹充作军用,弱马供主上游猎,这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如因此而获罪,又有何妨。况且此事系我一人所为,与他人无涉,你们何必忧虑呢?”后来古弼的话传到拓跋焘那里,拓跋焘感慨说道:“这样的大臣才是国家之宝啊。”并赏赐古弼衣一领、马二匹、鹿十头。

后来拓跋焘又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以北山中打猎,获麋鹿数千头,命古弼派五百辆车装运。诏使出发后,拓跋焘对左右的人说:“笔公(指古弼)是不会派车来的,你们还是用马运吧。”果然,古弼给拓跋焘送信说,时值秋收季节,时不待人,晚收一日,就有三倍之失,所以不可不速。

运麋鹿的事可以缓行。

拓跋焘赞叹说:“果如我言,笔公不愧社稷之臣。”

〔例4〕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南天国政权的建立者侬智高举兵反宋,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市)等10余州,继而困围广州,屡挫官军,声威日盛。

九月,枢密副使狄青奉旨率诸路大军南下讨伐。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狄青于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同诸部讨伐大军会师,继而向宾州挺进。狄青告诫诸将:“没有我的号令,不得妄动。”广西钤辖陈曙曾为侬智高所败,进至宾州后,陈曙求功雪耻心切,擅自率领步卒8000人,进攻侬智高,结果惨败昆仑关(在今广西南宁市东北昆仑山上)。

狄青获悉大怒,随即将陈曙及其部将30余人斩首,诸将愕然。狄青挥师疾趋昆仑关下,时值上元节,狄青为麻痹敌人,下令军中张灯结彩,大摆宴席。

第二天夜里,风雨交加,宋营中依然灯火辉煌,喧声阵阵,三鼓时分,狄青已率部轻取昆仑关。侬智高得知昆仑关已失,便倾营而出,迎战宋军。

狄青以张玉为先锋,贾逵将左军,孙节将右军,并重申:“不待令而举者斩!”右军出战,孙节死于山下。此时,待命的贾逵心想:自己所率领的部队屡屡受挫于侬智高,如果再延时待命,必定为敌所迫击。

况且兵法有言,据高者胜。于是,便不等狄青命令,率部冲上了一个山头。

侬智高军蜂拥而来,贾逵率部俯冲而下,杀入敌阵。此时,张玉率军突出前阵,狄青亦率骑兵出敌阵之后。

侬智高腹背受敌,大败而溃。昆仑关大捷之后,贾逵便到狄青帐前请罪,狄青却非常高兴,拍着贾逵的肩膀说:“违令而胜,是随机应变的结果,何罪之有!”

〔例5〕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李文忠受命自北平(今北京市)会师攻庆阳。当部队行至太原时,恰逢元将脱列伯攻大同甚急,李文忠对诸将说:“我和诸公受命往攻庆阳,现在遇到职责以外的事,行之对国家有利,我们可以自主处理。现在大同被攻甚急,如果机械地等待朝廷下令后才决定进止,就要失去战机。

”众人都赞同他的意见,于是不经请示朝廷,径向北出雁门关去救大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