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657页(3355字)
【生卒】:599~649
即唐太宗。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后世居陕西武功,系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出身关陇贵族家庭,世代为将,从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他善于读《孙子兵法》,尚威武,好弓矢,骁悍勇敢,颇有远见卓识。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杨广出巡边塞,被突厥军包围于雁门。李世民应征入伍,随屯卫将军云定兴赴援。当时敌军势众,李世民献疑兵之计说:“虏敢围吾天子者,以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
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云定兴采纳其建议,进至崞县(今山西原平),突厥果然解围而去。
大业十二年,李渊受命为太原留守,率军出击活动于太原地区的农民起义军甄翟儿(历山飞)部,被包围,李世民率精骑数十,突入重围,救出李渊,又乘势奋击,大败起义军。
大业十三年,突厥侵犯马邑(今山西朔县),隋将拒战不利。身为太原主帅的李渊深恐获罪,李世民乃乘机助父晋阳起兵反隋,北和突厥,东联瓦岗。七月,李渊率军3万由太原南下,进军关中。
进至贾胡堡(今山西霍县西北),连日阴雨,军中乏粮,又得知隋将宋老生率军两万扼守霍邑(今山西霍县),屈突通率军1万守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并传闻刘武周将袭太原。裴寂等主张回师太原。李渊同意退军。李世民极力反对,他分析敌我形势和进退的利害,苦谏李渊继续前进。李渊改变退师决心,在霍邑大败隋军,俘宋老生及所部数万人。李渊军乘势直下临汾、绛郡(今山西新绛)、龙门(今山西河津),包围了河东。屈突通据城固守,久攻不下。李世民认为“兵贵神速”,应乘虚从速入关。
李渊乃留一部兵力围城,率主力西渡黄河,命李世民经略渭北。李世民军到之处,隋军皆降,又收编当地农民起义军,不久即号称“胜兵九万”,屯于洛阳,与李建成部东西相对,长安已在合围之中。时关中贵族及豪强也率部响应李渊起兵反隋,并由李世民指挥。十一月初九攻占长安。
次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以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
唐王朝创建后,李世民由李渊直接领导作战的部将变成了军事统帅,指挥唐军主力,担负起统一中原的主要任务,先后指挥了4次战略性战役。
1.消灭薛举集团的浅水原之战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渊称帝不久,盘踞陇右(今甘肃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自称秦帝,率军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
李世民率军拒之于高墌(今陕西长武北),因恃众轻敌,兵败浅水原。李世民返长安休整,适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屯军折墌(今甘肃泾江东北)。
同年冬,李世民再度率军击薛仁杲,他接受失败的教训,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指导,与薛军在高墌相持60余日。薛军粮尽,有将来降。
李世民设阵浅水原,诱敌来攻,然后前后夹之,大败薛军,并率军急追逃敌,迫使薛仁杲投降。
2.击败刘武周、宋金刚的柏壁之战 武德二年四月,马邑刘武周在突厥唆使下向唐发动进攻,袭取了榆次(今山西榆次)。易州(今河北易县)宋金刚被窦建德击败后,投附刘武周。刘武周令宋金刚攻取太原,唐军连连失败,河东吃紧。
李渊准备放弃河东,李世民反对这一消极决策,请求率兵讨平刘武周,恢复河东。李世民于十一月利用坚冰渡河,屯军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与宋金刚军主力对峙,秣兵休马,坚壁不战。十二月,李世民先出军邀击宋军于美良川,又亲率轻骑,间道夜袭马邑,全歼该地宋军。唐军士气甚振,诸将请求出战,李世民认为时机不到,他分析敌情:宋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军无蓄积,利在速战,故我当闭营养锐以挫其锋。次年一月,唐军击降王行本,义派军击败刘军于汾州地区,进至石州(今山西离石),战略形势于唐军有利。四月,宋军粮尽,被迫北逃。
李世民乘势追击不舍,不畏艰险,不惧疲饥,一昼夜行200里,大小数十战。追至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一日八战皆胜,俘斩宋军数万人。
时李世民已二日不食,三日不解甲。后追歼宋军残部于介休,宋将尉迟敬德等降,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河东遂平。
3.击灭窦建德、王世充的虎牢之战 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率军包围了洛阳。时洛阳王世充已废杨侗自称郑帝,他向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夏王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恐唐灭王后攻己,于是一面派兵赴援,一面派人劝说李世民解围。李世民军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思归,李渊也有休兵之意。但李世民认为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坚决不同意撤军。
次年三月,窦建德率军10万救洛阳,屯军成皋西源。
唐军在坚城不下,强敌骤至的形势下,内部有两种不同主张;一是主张围攻洛阳,据险以阻窦军,相机击破,可一举两克;一是认为有腹背受敌危险,主张退据新安,暂取守势。李世民同意前一种意见,使李元吉率主力军仍围洛阳,李世民率精兵3500人据虎牢。
李世民常亲临窦军,侦察敌情,并常以小部队袭扰窦军,窦军被阻于虎牢月余,数战不利,唐军又袭其粮运,俘其大将张青特,窦军士气低落。李世民得谍报窦军将乘唐军马草用尽,到河北牧马之际,袭击虎牢。
李世民将计就计,率一部兵力北渡黄河,留马千匹牧于河边,诱窦军布阵,然后唐军按甲不出。列阵窦军自晨至午,多疲乏坐于地上,争饮水,队伍混乱。李世民令宇文士及率轻骑三百试冲敌阵,窦军阵势动摇,唐军遂全力冲击,李世民亲率精锐直冲窦军大营,正在朝会的窦建德仓促应战,全线溃败,唐军追击,俘窦建德及其将兵5万人。唐军回师洛阳,以窦建德示王世充,王不得已请降。
李世民一举两捷,虎牢一战而平定夏、郑两国。
4.击败刘黑闼的洛水之战 窦建德被俘后为李渊杀害,激起其旧部刘黑闼等再度举义反唐,先后击败俘获唐将多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又恢复了窦建德故地,以泾州(今河北水年东南)为都,自称汉东王。李世民率军进击刘黑闼。武德五年三月,在进行了短期的、互有胜负的一系列战斗后,双方对峙于洛水两岸。
李世民仍采用后发制人的方针,主力坚壁不战,派部分兵力断绝刘军粮道。他判断刘军在粮尽后必来决战,派人在洛水上游筑堰,准备在刘军半渡时放水。
相持60余日后,刘黑闼因缺粮被迫南渡泾水强攻唐军。当半渡时,唐军决堰并进行反击,刘军大败。
刘黑闼率残部北逃突厥,河北平定。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八月正式即皇帝位,李渊退为太上皇。
李世民的军事活动由亲自统军、直接指挥作战,转为运筹帷幄、对战争进行战略指导。唐初,突厥经常内犯。
李世民即位后,突厥颉利可汗亲率大军10万,直抵长安附近,京城戒严,李世民因国内尚需巩固,以大量财物赂之求和,突厥退军。以后,突厥连年灾荒,内部分崩离析,趋于衰败。李世民派李靖、李勣击溃突厥,颉利可汗被俘。
李世民采用羁縻政策,优待突厥贵族,增强了沿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此后,又相继灭掉薛延陀、击降吐谷浑、平定高昌、战败龟兹。
贞观末年,李世民利用高丽内讧机会,亲率军出征高丽,原拟速战速决,终因高丽军民抵抗,唐军颇有损失,被迫回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大置舟艘,准备发兵30万再征高丽,未及出兵,李世民于次年病死。
对高丽的战争,是李世民晚年的一次错误军事行动。
综观李世民一生的军事活动,他的军事思想及指挥艺术有如下一些特点:着眼战争全局,积极进取;善于后发制人,创造、捕捉战机;重视敌情,分析深入,判断正确;善于运用骑兵,选锋,出奇制胜;善于选择主攻方向;善于猛打、穷追,歼敌彻底。
李世民曾经说:“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阵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这是他自己对军事指挥艺术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