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司马懿

书籍:孙子兵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9 09:25:35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636页(1741字)

【生卒】:178~251

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博学洽闻,擅长谋略,因才名被曹操擢为文学掾,历任主簿、太子中庶子,魏政权建立后,受封为河津亭侯,任丞相长史,后接受曹丕的遗命,与曹爽、陈群共同辅政,成为魏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太和元年(227年),魏新城太守孟达私下联结吴、蜀两国,企图反叛。屯驻宛城的司懿得知这一情报,立即着手征讨。按照魏国制度,司马懿要发兵平叛,必先上报朝廷,等接到诏令后才能出兵。可是,从宛城上表朝廷,往返需用半个多月;从宛城到孟达驻地上庸(今湖北竹山),又要行军10多天时间。如果等朝廷下诏后再去平叛,魏军只有在孟达起事后1个月才能开到上庸。魏军和孟达的兵力对比在数量上是四比一,但魏军现有的粮饷只能供应1个月,而孟达的物资储备可以支持1年。

司马懿鉴于这些情况,与上表朝廷同时,就暗中率军兼程前进,只用8天时间就赶到上庸城下。满以为有充足时间备战的孟达不禁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由于工事未固,准备不足,加上孟达的部属出降,很快被魏军攻陷。

司马懿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扑灭了一场未及全面发动的叛乱。

太和五年(231年),蜀相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进军祁山。

司马懿率军屯驻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与蜀军相对抗。诸葛亮获悉魏大军将要到来,移兵上邽(今甘肃天水),收取已成熟的麦子。

司马懿当即率军轻装疾行,赶到上邽,然后收缩兵马,依险据敌。诸葛亮求战不得,粮饷不继,不得已撤军而退。青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进军到五丈原(在今陕西眉县)。司马懿率军在渭水南岸扎营,与蜀军对垒相持。

由于屡次挑战未遂,诸葛亮特意送给司马懿妇女服饰,讥讽他像妇人一样惧战。司马懿仍旧坚守不战,与蜀军相持100多天,直到诸葛亮在军中病逝,蜀军不得已撤退回国。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率军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公孙渊派兵沿辽水南北扎营,坚壁抵御魏军。

司马懿观察敌情后,先派部分兵马多列旌旗,佯攻敌军营南;等辽东守军精锐集中到营南拒守时,亲率主力部队悄悄渡过辽水,直趋襄平(今辽宁辽阳)。

公孙渊急忙出兵堵截,被魏军打败,不得已退保襄平。当时辽东守军在兵力上多于魏军,但粮饷短缺;魏军粮饷充足,但攻城准备未完;加上大雨连天,平地积水数尺深,天气不利于攻城。于是,司马懿既不急于求战,也不移营撤围。

双方相持一个多月。雨过天晴之后,司马懿下令全军起土山,挖地道,使用强弓劲弩,日夜不停地攻城。城内粮食断绝,人相食,死者甚多。公孙渊见无法抵御,只好率部突围,结果在城外被魏军全部歼灭。

正始二年(241年),东吴分兵两路进攻魏国:东路由全琮、诸葛恪率领,分别进攻淮南和六安(今安徽六安),西路由朱然、诸葛瑾率领,分别进攻樊城和祖中(在今湖北南漳)。司马懿率军赶到樊城,立即出兵向吴军挑战,但吴军坚守不勤。

于是,司马懿休整兵马,募集勇士,申明号令,演练战法,表示决心打败吴军。朱然见势不妙,连夜撤围退兵。

魏军全力追击,杀伤吴军1万多人,缴获大批战船和军用物资。

其余几支吴军也因战事不果,陆续撤回。司马懿仅用1个月时间,就引军凯旋还朝。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减大将军曹爽,实际上操纵魏国政局,并以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握朝廷大权。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王朝,追谥司马懿为高祖宣皇帝

司马懿是一位多谋善断的军事家。他十分注重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强调“以食为首”,主张“以农养战”;他十分注重庙算谋胜,研究敌情,找出其虚弱所在,再决定自己的行动,正符合“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原理;他十分注重天时地利在战争中的作用,善于审时度势,随情而变。正如《晋书·宣帝本纪》评论说:“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上一篇:曹操 下一篇:孙子兵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