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706页(3768字)
【生卒】:1360~1424
即明成祖,1402~1424年在位。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曾多次奉命率军北征北元,战功卓着。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靖难”,建文四年攻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
永乐七年(1409年),派亦失哈等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叶岛等地。
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他解除藩王兵权,加强中央集权;曾先后五次率军远征漠北,打击蒙古贵族势力。派郑和出使南洋等地,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使解缙等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贡献。
朱棣雄才大略,文武兼备,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为数不多的卓越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朱棣少时,聪慧好学,“五经子史,皆该贯而旁通。天文地志,百家之书,得其要领。”因而颇受朱元璋和皇后的钟爱。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其十子孙为王,时年11的朱棣被封为燕王,据战略要地,足见朱元璋对朱棣的器重。洪武十三年,年仅21岁的朱棣出镇北平。
洪武二十三年春,朱元璋命朱棣指挥傅友德等大将北出,命晋王朱N;率师西出,会期同征北元。晋王怯战,畏缩不前。
朱棣则挥师于三月毅然出古北口,适逢天降大雪,诸将请求停止进军。朱棣对诸将说:“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进”。
明军倍道疾驰,包围迤都山北元大本营,迫使北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儿不花等率众出降。明军胜利班师。
朱元璋闻报,倍加赞赏。
此后,朱棣受命指挥和管辖沿边士马,又屡次出兵北征,多有收获,威名大振。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当时,各藩王据战略要地,握有兵权,构成了对皇权的威胁,建文帝决意削夺藩王兵权。
建文帝与朝臣齐泰、黄子澄谋商削藩事宜,齐泰说:“燕王英武,威震海内,志广气刚,气刚者易挫。”主张首先削夺燕王兵权。黄子澄则不以为然,主张先削周、齐、岷、代诸王,孤立燕王,然后伺机除之。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依次削夺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梗等人的兵权,继而,又将矛头指向了燕王朱棣。
在北平及周围地区部署军队、调整官员,还密诏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部署兵力包围燕王府,还在燕王府内安置间谍。机智多谋的燕王朱棣早已洞若观火,为摆脱被动局面,遂起用僧人道衍为谋士,以张玉、朱能、丘福为主将,以护卫勇士800人为主力,首先诱杀了张昺和谢贵以及建文帝的间谍葛诚和卢振,夺取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全城。继之又劝降了通州将领房胜、遵化将领蒋玉、密云将领郑亨等。接着,朱棣率8000精兵攻取怀来,开平、龙门、上谷、云中等地守将纷纷降附,华北为之震动。
建文帝闻悉燕王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之名在北平起兵“靖难”,即下诏削燕王属籍,并以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军30万分数路北上讨伐。建文元年八月,耿军主力进抵真定(今河北正定),前锋抵雄县。面对强敌,朱棣制定了出其不意、先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亲率主力以隐蔽动作快速向耿军前锋接近。
中秋之夜,燕军进抵雄县城下,朱棣向将士们说:“今夜是中秋节,敌正饮酒作乐,不加设备,正是破敌的好时机。”夜半,朱棣率军突然向雄县发起攻击,歼灭耿军前锋9000余人,缴获战马8000余匹。为防止驻鄚州的耿军向雄县增援,在攻城的同时,朱棣即在雄县城南月样桥附近设下伏兵以待。攻城战斗打响后,潘忠、杨松果然率军增援雄县,行至月样桥时,伏兵四起,潘忠、杨松被俘,援军几乎全军覆没。
接着,朱棣乘耿炳文主力在真定立足未稳之机,挥军直逼真定。采用“先声而后实”的战术,诱滹沱河南岸耿军向北岸移动,朱棣乘机发动攻击得手,耿炳文左副将军李坚、右副将军宁忠及都指挥顾成等被俘,耿炳文率余部退入真定城,坚守不出。
朱棣回师北平。
耿炳文兵败真定的消息传至京师,建文帝惊恐不安。
黄子澄又向建文帝献策说:“聚天下之兵得50万,四面攻北平,众寡不敌,必成擒也。”建文帝遂命李景隆北上取代耿炳文再兴讨伐。
同年九月,李景隆抵达德州,调各路兵马及耿炳文余部,共计50万人,进驻河间地区待机。朱棣为了达成消耗对方、壮大自己,争取主动的作战意图,遂于十月亲自率主力出北平,间道北取大宁(今内蒙宁城),并宁王朱权的三卫骑兵以为己用。
在朱棣出北平北取大宁时,李景隆便以为北平空虚,挥师直逼北平城下。燕世子朱高炽、谋士道衍依朱棣的嘱托,婴城固守,长时间牵制和消耗了李景隆军。正当李景隆受挫于坚城之下,进退失据之时,朱棣率师突然出北平东20里的郑村坝,与守城部相配合,连破李军七营,李军败逃途中又遭重创,损失将士10余万。十二月,李景隆率部退至德州,欲休整兵马,来年春天再战。
朱棣则根据时值隆冬、李军将士多籍属南方、不耐酷寒的弱点,决定因势利导,粉碎李景隆的进兵计划。遂率军出紫荆关,佯称攻大同,诱使李景隆赴援大同。
李军驰援大同途中冻馁死伤者不可胜计。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又纠合60万之众与朱棣战于白沟河。当时,朱棣仅有部众10万,众寡悬殊。然而,朱棣却镇定若常,毫无惧色,并鼓励将士们说:“人众易乱,击前则后不知,击左则右不应,将帅不专,政令不一,甲兵粮饷,适足为我资耳。”初战,双方互有伤亡。朱棣亲冒矢石,三易战马,剑锋不堪再击,稍却。
李军追至,朱棣佯举鞭招后骑,李军疑有伏兵,不敢近前,朱棣方得脱重围。下午再战,旋风骤起,李景隆大旗被折,军阵动摇。
朱棣乘势纵火猛攻,李景隆不支,损兵10万,逃往济南。朱棣追至济南城下,再败李军。
后久攻济南不克,还师北平。
建文二年九月,建文帝再易将帅,命盛庸为平燕大将军。盛庸挥师进德州、定州(今河北定县)、沧州,互为犄角,以困北平。朱棣则决定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术,把守备比较薄弱的沧州作为打击目标。
十月,朱棣率军出北平,浩浩荡荡向东挺进,示敌以进攻辽东的态势。此时,沧州守将徐凯闻报朱棣军已向东进,心中稍安,借机下令部队昼夜伐木筑城,以作固守之备。
朱棣军抵通州,突然下令偃旗卷甲,折兵南下,一昼夜疾行300里,拂晓,兵临沧州城下。当时,宁军正运土筑城,毫无戒备。
朱棣挥师四面急攻,活捉徐凯,歼敌万余。接着,向四周扩大战果。十二月下旬,继续南下,攻掠山东临清、济南等地,在还师东昌(今山东聊城)时,突然遭到盛庸伏击,损兵数万,主将张玉战死,朱棣突出重围,率余部撤回北平。建文三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北平,与盛庸军战于夹河(在今河北武邑县北),盛庸军失利,率部退往德州。此时,驻守真定的盛军一部前来救援,朱棣主动迎击,直趋滹沱河,采取縻其三面,攻其一隅的战术,再败盛军,夹河、滹沱河之战,先后歼灭盛庸军16万余人。接着,派部将李远率轻骑6000名南下,突袭济宁、沛县。焚烧盛庸粮船数百艘。
至此,朱棣起兵已历时两年半,虽斩获颇多,但也时而濒临危境,根据地得而复失,最终只有北平及保定、永平三府。
“靖难之役”何时了的疑问不禁油然而生。恰在此时,朱棣得到了京师兵力空虚的情报,经反复谋议,遂制定出了批亢捣虚、避坚就瑕、直趋京师的颇具胆识的作战方略。建文四年正月,朱棣率军由山东馆陶渡河,绕过徐州而南。三月,抵宿州,出兵淝河东岸,伏击盛庸副大将军平安4万余人,平安突出重围,率余部逃遁。
四月,与徐辉祖部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受挫,连失数员大将,休战情绪渐浓。恰在此时,谍报敌军6万将出灵璧城迎接军粮,朱棣便在灵璧城外预设伏兵,截敌粮道,自率精骑左右横击,歼敌2万余人。继而,乘胜攻克灵璧,俘获盛庸副大将陈晖、平安等以下10余万人。至此,建文帝在淮河以北的防御体系已土崩瓦解。
五月,朱棣召诸将商议下一步进军方略,或主取凤阳,或主东取淮安。朱棣说:“凤阳楼橹完,淮安多积粟,攻之未易下。不若乘胜直趋扬州,指仪真(今江苏仪征),则淮(安)、凤(阳)自震。我耀兵江上,京师孤危,必有内变。”朱棣遂率师舍凤阳、淮安经盱眙直抵扬州,准备渡江时,江防都督佥事陈瑄率舟师投降朱棣。六月十三日,朱棣率军逼临京师城下,京城一片混乱。守卫京师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前征虏大将军李景隆开门献城。宫中火起,建文帝被焚(一说出走),靖难之役以朱棣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朱棣即皇帝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外交上,派郑和率浩大船队出使南洋等地,发展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军事上,对京城防卫体制作重大改革,设五军营(步兵为主)、三千营(骑兵为主)和神机营(火器为主)三大营,形成了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武装力量体制。又曾五次亲征漠北,保卫国家安全。
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在第五次亲征漠北班师途中病逝。朱棣善于治军,战术上善于巧择战机、先发制人、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朱棣戎马一生,导演出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他在军事领域中的辉煌业绩,谱写了中华民族战争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