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739页(1801字)
【生卒】:1794~1857
原名远达,字默深。
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少年时即酷好历史书籍,研究历代王朝的兴衰。1814年,随其父进京,以教书谋生,从师今文学大师刘逢禄等学习公羊学,并结识进步思想家龚自珍,探究“经世致用”之学。1823年,在驻古北口的直隶提督杨芳家做教师,开始研究古今边疆防务和西北地理。1825年,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邀,编辑《皇朝经世文编》,通篇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主题。1829年,进京做内阁中书舍人,利用职务之便,大量阅读史馆秘阁所藏的官书和士大夫的私人着作。1830年,随杨芳至嘉峪关,考察西北地理及边防状况。1831年以后,移居南京,先后协助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实施漕运、盐政、水利等改革。1837年,迁居扬州。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可耻的鸦片战争,魏源毅然投身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同年10月,英国炮兵上尉安突德在浙江定海附近测绘地图时被当地百姓抓获,魏源闻讯,即刻赴宁波知府审讯安突德。
之后,他根据安突德的口供,并参阅其它资料,写成《英吉利小记》一文,介绍了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概况,并揭露了英国的侵华野心,提醒人们认真研究英国的国情,以有效对付侵略者。1841年,投身钦差大臣、主持浙江军务的裕谦幕府,参与组织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提出了诱敌深入内河加以围歼的方针,未被采纳。他对清廷的妥协态度以及林则徐等抵抗派遭受打击的情况极为不满,便愤而辞职回扬州,发奋着述,探索强国御侮的良策。
1841年8月,赴镇江同发配伊犁充军途中的林则徐相见。
林则徐把自己在广州编辑成的《四洲志》交予魏源,嘱他广收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以便使国人更多地了解“夷情”。魏源欣然应喏。
从此,他废寝忘食,专心写作。1842年8月,正当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时,魏源着成约40万字的《武圣记》,后来,于1844年和1846年作了两次修订,使该书内容更趋充实和完善。
《武圣记》全书14卷,前10卷以纪事本末体叙述了从爱新觉罗氏的崛起一直到道光年间的对内对外战争,欲通过宣扬清朝前期的武功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振兴武备,抗御外敌入侵。
后4卷则分专题集中阐发了他的军事思想。在军队建设方面,他认为,“兵贵精而不贵多”。建议裁减冗员,杜绝虚报冒领,改善士兵生活。
各省编练一支由4000人至6000人的精锐部队。对军队各级将领的选拔,他主张推荐那些技精胆壮、奉公守法、善于管理、具有韬略的人,担任初级、中级和高级指挥官。他针对清军水师巡洋会哨徒有虚名的状况,提议由水师保护海上运粮,经受狂风恶浪的考验,改进战船质量,提高作战水平。他强调知己知彼、了解敌人的重要性,主张购买外国船炮,改善清军落后的武器装备,在具体战术上,主张以守为战,扼吭拊背,奇正结合,力争歼敌于内河之中。
他提醒人们警惕沙俄的侵华野心,提出了海防边防并重的思想。
1843年1月,他在林则徐编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海国图志》50卷。
该书介绍了五大洲数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历史经验教训,全书贯穿着悉夷、师夷、振兴武备的核心思想。书中大胆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是最具时代精神和远大目光的思想,魏源据此成为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人。
他强调指出,只有善于向外国学习,才能有效地抵御和制止外国的侵略。
重点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依西方舰队的模式迅速组建新式水军,以改变清军水师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关于战略防御,他强调作好防御作战的准备,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击退来犯之敌。他认为英国舰队善于在外洋作战,一旦进入内河,便运转不灵。
据此提出了“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防御方针,这样,就可以发挥清军水陆协同作战的优势,陷敌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海国图志》刊行后,于1851年后传到日本,被誉为“海防宝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1846年,魏源对《圣武记》和《海国图志》作了进一步修订,《海国图志》经充实后成60卷本。
魏源在世时,《海国图志》虽然受到了清廷的冷遇,但后来却启迪了一代有识之志,成为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长技”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