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印本
书籍:文献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西教育出版社《文献学辞典》第678页(554字)
通称套版。指印刷分两次或多次上版,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而印成的书本。这是我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一大发明,朱墨交辉,绚丽悦目,不过同样版要刻两块或多块,成本大,费时多,颇不经济。在我国分色书写之本出现较早,用分色雕版印刷成套印术,一般认为出现于元至元年间。但未广泛应用,且并未真用套板印刷。过去每称元后至元六年(1340)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金刚经注解》是最早的木刻套印本,此书实是用不同颜色涂在版上印刷的。明代万历以后,套印术得到很大发展,以吴兴闵氏、凌氏所刻套印本最多,也很着名,时称*闵刻本和*凌刻本。清代套印本以宫中内务府所印最精。套印本开始只用墨色印正文,朱色印注文、评点,称为朱墨本。后来发展为朱、墨、蓝三色,如闵刻《孟子》、《杜子美七言律》,凌刻《苏长公集》,清武英殿本《唐宋文醇》、清叶衍兰刻《李长吉集》等。朱、墨、蓝、黄四色,如闵刻《文心雕龙》,凌刻《世说新语》,清内府印本《古文渊鉴》、《唐宋诗醇》等。朱、墨、黛、紫、黄五色,如凌刻《苏长公合作》、《世说新语》三卷本,清殿版《劝善金科》等。尤以十竹斋《画谱》、《笺谱》最着名。朱、墨、紫、蓝、绿、黄六色,则仅见于清道光间涿州人卢坤所刻《杜工部集》,这些书分别被称为三(四、五、六)色(套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