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克孜尔石窟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364页(1070字)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的木扎提河北岸崖壁上,已编号洞窟达236个,按自然区域分为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后山区,总体绵延3公里多。它是中国建造最早的大型石窟寺群,也是新疆石窟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石窟寺建筑及雕塑毁坏严重,仅一些壁画保存较好。存有壁画的约有80窟。根据相关艺术风格测定,大致分4个时期。初创期,约3世纪末到4世纪中,存有壁画的有118、92、77、47、48、117窟。多方形窟,后期有大像窟(其中第47窟是克孜尔石窟中最大的)。有禅定、涅槃及天宫伎乐图等,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犍陀罗艺术风格较为明显。发展期,约4世纪中到5世纪末,存有壁画的主要有38、76、83、84、114、13、32、171、172窟。出现了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洞窟组合,包括僧房、讲经堂、礼拜堂等,形成寺院形态。绘画风格突出了晕染法,对比色,菱形格构图等龟兹风。以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内容为主。在中心柱窟主窟顶部出现反映佛教宇宙观的、绘有日月天、风神、金翅鸟和立佛的天相图。出现弥勒说法图。天宫伎乐图中有大量龟兹乐舞。表现有大乘佛教思想。繁盛期,约6-7世纪,现存石窟百分之五十属这一时期。造像普遍采用金粉或贴敷金箔,装饰辉煌。在方形窟中多连环画式和长卷式故事画。因缘画较突出,佛传画中出有降伏婆罗门大师外道等内容。涅槃图从后甬道发展到左右甬道,甚至主室前壁上方。大型中心柱窟很多,包括双中心柱窟。主室穹顶有穹隆、平棋等多种形式。反映小乘佛教思想居多。衰落期,约8-9世纪中,存有壁画的有129、197、135、227、180、229窟,此外47、107、117窟开凿较早但原画被覆盖重绘,亦归入该期。反映大乘佛教思想(包括密宗)的千佛、化身佛等题材大量涌现,其他题材逐渐减少或消失。在第229窟顶壁画中出现中原式云头及117等窟壁画中有仰莲图案,有些洞窟壁画出现类似回鹘式火焰纹佛光等。在105、222、18、49等窟中有唐代汉题记及遗物。因龟兹佛教中心变移到龟兹都城(今新疆库车县城附近),加之受中原大乘佛教思想影响的库木吐拉石窟寺群之兴盛,克孜尔石窟佛教日渐冷落。后来,龟兹佛教被伊斯兰教取代后,便湮没无闻。在18世纪上半叶开始被重新发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俄国等国家的一些“考古家”肆意掠夺走包括精美壁画在内的大批文物。之后,中国的有关学者也开始考察研究,兴起了以克孜尔石窟为中心的龟兹石窟研究热潮。

上一篇:克真普尔 下一篇:克赫马里木麻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