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裕固族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838页(2783字)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甘肃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自称“乎尔”,元、明时期,称“撒里畏兀儿”或“撒里畏兀”。建国初期,曾称“撒里维吾尔”。1953年筹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时,经本民族代表协商,确定取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本民族的族称。裕固族先民的活动,可溯于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今蒙古国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袁纥。袁纥是汉文史籍所称东支铁勒(亦称狄、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7世纪中叶,东部铁勒部处于东突厥汗国的统治下,后在反抗东突厥统治斗争中,形成了回纥(即袁纥、韦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7世纪末,回纥重又沦于突厥奴役下。唐武后时,一部分回纥人迁到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凉州(今甘肃武威市)。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并在乌德健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后称回鹘)汗国。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为黠戛斯灭。回鹘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回鹘部会合,即为河西回鹘。9世纪70年代,河西回鹘摆脱吐蕃统治,建立甘州回鹘政权,立国一百多年。到11世纪30年代,党项族西夏政权逐渐强大,占领了河西走廊,甘州回鹘汗国覆亡。回鹘人在西夏政权的逼迫下分几支迁徙,一支越过祁连山投奔湟水流域的唃厮啰吐蕃政权,后来融化于藏族之中;大部分群众及贵族部落,退居沙州以南及罗布淖尔一带,史称“黄头回纥”;留居河西者,后融于党项和河西汉族之中。13世纪,蒙古灭西夏之后,不久建立元朝。1295年,元朝在罗布淖尔设立曲先塔林都元帅府统辖黄头回纥。10世纪,由于伊斯兰教已传入新疆喀什、于阗,裕固族先民——黄头回纥经常与伊斯兰的教民发生战斗。至明朝初年,明封卜烟帖木尔为安定王,由安定、曲先、阿端和罕东四卫管理撒里畏吾尔地区。16世纪初,察哈台后王赛义德汗由中亚返回新疆,攻占喀什、和阗、库车和吐鲁番四城,并不断向罗布淖尔、阿尔金山一带挺进,攻击撒里畏吾尔。在多年的宗教战乱下,加之当时蒙古大酋亦卜拉、阿尔吐厮南下,撒里畏吾尔不能安居,便请求明朝允许举族东迁,先后进入嘉峪关,定居甘州(今甘肃张掖市)、肃州(甘肃酒泉市)南山,并划地为牧。撒里畏兀随之东迁入关,定居于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分布地区,形成裕固族。由于历史原因,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居住在肃南自治县西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裕固语(一称尧乎尔语);居住在肃南自治县东部的使用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裕固语(一称恩格语);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的裕固族则使用汉语。裕固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1949年前,裕固族的社会经济状况:肃南以个体私有的游牧经济为主,黄泥堡以个体私有的农业经济为主,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制度为封建部落制度。部落头人、牧主、地主拥有社会绝大部分牲畜、草地和土地。通过雇工、租佃和典当草场、土地、放高利贷对农牧民进行剥削。解放后,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彻底改变了封建的生产关系。1955年,普遍建立了互助组,1956年开始建立牧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面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彻底改变了少数剥削者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接着,建立了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除一部分自留牲畜外,主要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经济体制逐步进行改革,部分草场固定到户使用,对牲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推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县草原畜牧业基本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建设围栏草场、人工草场、饲料地、科学养畜,发展了养鹿业,实行绵改良,培养出“甘肃高山细毛羊”。举建水利设施,购置农业机械等,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得到很大发展,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裕固族先后信仰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曾有过多种宗教同时存在的历史。明、清时,信奉喇嘛教格鲁派(藏传佛教黄教)。但喇嘛教在裕固族地区的传播很广,与甘、青、藏地区相比较有所区别。在藏族地区,入寺为僧的喇嘛,教规是不准娶妻生子的。而裕固族人口少,有些入寺的喇嘛可以娶妻生子。这些娶妻生子的喇嘛,平时在家从事耕牧,遇有宗教活动时,则入寺念经。原始的萨满教与喇嘛教并存,互不排斥,相互默认。

裕固族的生活习俗为:牧民居住的方形帐房用6根或9根木杆支撑,周围用毛织成的毯子缝制搭盖。女子一般穿高领偏襟长袍,外套偏襟短坎肩,头戴用白色羊羔毛擀制成的尖顶帽,帽顶缀有红色丝线缨穗。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是区别已婚和姑娘的标志。未婚少女前额戴一条宽约三寸的红色布带,上缀各色珊瑚镶饰的图案,布带的边沿用各色小珠穿成的珠穗,像珠帘垂在前额。已婚妇女在结婚的当天,要戴头面(即挂在胸前后背的饰物)。上用银牌、珊瑚、彩珠和丝线镶成美丽图案。男子着高领偏左大襟长袍,系红蓝色腰带,戴圆平顶缎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蹬长筒皮靴。裕固族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所需粮食大多是用畜产品和川区农民、商人交换。以面粉为主,辅以青稞、小米、大米等。且大量食用奶制品。农区以面粉、蔬菜为主。款待客人要献全羊和羊背子。裕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部落之间严格禁止通婚。解放前,婚姻形式有包办婚及帐房戴头婚,部分地区流行勒系腰婚。帐房戴头婚,即女子成年时举行戴头仪式,在娘家可另立帐房,有了社交自由,不受社会非议,选择意中人成家。勒系腰婚是将戴了头面的姑娘腰带系在姑姑或舅舅尚未成婚的儿子腰间,仪式主持人宣布后,姑娘就可与相好的男子自由交往。这种古老的婚姻制度遗俗已废除。丧葬有火葬、天葬、土葬。现在一般多采用火葬。裕固族禁忌渗透着强烈的宗教意识。逢六月、腊月不动土,不做泥活,平日不随意挖井掏泉。故俗人穿红衣、骑红不准进帐房,凡是到别人家做客,携带的枪支、弹药、牧鞭、生肉不准带进帐篷。忌食圆蹄动物肉,如马、驴、骡、等。裕固族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民间文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谚语等。神话中有创世神话、善恶神话、爱情神话;民间传中有远古历史传说、民族祖先传说、劳动英雄传说、帝王将相传说、机智人物传说、风俗传说、婚俗传说、神灵信仰传说等。民间故事中有魔法故事、灵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恋爱故事等。有讽刺寓言、嘲讽笑话、幽默笑话;民间歌谣中有劳动歌。如奶羊羔歌、奶牛犊歌、割草歌等。仪式歌中有酒歌、婚礼歌、祭祀歌;生活歌中有驼户歌、知识歌;情歌中有求爱歌、赞美歌、邀请歌;民间叙事诗中有着名的《沙娜玛珂》、《黄黛琛》;民间谚语中有俗语、俚语、格言、警句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