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27页(842字)

这本来是一个谐谑的称谓,指喜读《红楼梦》者之间对这部小说的谈论,包括索隐、评点等。现在,它已经演变成一个严肃的术语,指对《红楼梦》的研究,范围包括这部小说的版本、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作者的身世、创作过程,最初评论者(如脂砚斋、棠村等)的情况及与作者之关系,这部小说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续书和改编情况,等等。清程伟元《红楼梦序》(1791):“《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这些抄本上,有署脂砚斋、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等等的批语,它们提供了关于作者的一些材料和线索,对作者创作时所依据的原始材料、创作过程和最初的构想等,也提供了一些情况。这部小说用活字印行(1791,1792)以后,流传更广,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据李放《八旗画录》注:“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红学”一词大约出现于此时(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如果从脂砚斋的评论算起,红学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人们多使用传统的方法、观点评论《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评点与索隐二派。前者以脂评为代表;后者以清末民初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石头记索引》为代表,他们认为这部小说的故事内容,影射着清代的历史事实,因而着力于对被影射事实的索隐。当然,在此期间,也有人使用比较新的观点、方法来研究《红楼梦》,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侠人对它的评论(载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杂志“小说丛话”专栏),等。〈五四〉运动以后,以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批判了索隐派,使《红楼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近三十多年以来,人们试图使用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红楼梦》,并取得重大成就,红学已迈向新的历史阶段,并逐渐为国际文学评论界所瞩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