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自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65页(776字)

刘鹗撰,序末署“丙午之秋洪都百炼生作于海上得秋气斋”。丙午,即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洪都百炼生,刘鹗笔名之一。此自序在近代小说理论上独树一帜,继承中国古代发愤着书的理论传统,强调小说是作者强烈感情之表现,是作者灵性之抒发,其说与我国古代文以载道的创作观不同,与同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视小说为政治宣传利器的观念亦有别。序云:“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这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无足取。然而,当序作者笔锋一转,阐发其对具体文学现象之见解时,却发表出深刻精当之议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序作者通过对文学史上着名作家创作实践的观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伟大作家主观之情,源于身世、家国、社会、种教之感,感之愈切、情亦愈深,哭泣愈痛,此即文学创作之导因,序作者在论列文学史上的作家时,将王实甫、曹雪芹(“小说界革命”理论的首倡者梁启超氏视《西厢记》、《红楼梦》为诲淫之代表作——编者)与屈原、司迁、杜甫等并列,也显示了不同一般的眼光。自序末云:“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反映了序作者对现实的认识,蒙有一层没落的感情色彩。此自序为近代小说理论重要文献之一,受到研究者瞩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