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80页(1451字)

【生卒】:1527—1602

【介绍】:

明代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本名载贽,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等。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嘉靖壬子举人,官至云南姚安府知府。五十四岁辞官,不久出家,于湖北黄安、麻城等地着书立说。《四库全书总目》卷七:“贽所着述,大抵皆非圣无法”;卷一七八:“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所谓非圣异论,指其对孔教之尖锐批判。李贽称儒家经典为“非其史官过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绝非“万世之至论”(《焚书·童心说》)。他认为,汉代以后人们“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尔”(《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李贽一生屡遭迫害,但始终顽强不屈,最后为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系狱,自刎身死。李贽着述甚富,但屡遭禁毁,故多亡佚。现存较可确认为李氏着作者,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初潭集》等。《初潭集》是李氏将《世说新语》和明焦竑《焦氏类林》两书的材料重新分类编排,通过评点来阐发见解的作品。小说、戏曲在明代高度昌盛,李氏肯定《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之至文”,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童心说》)至文无分古今,也无分体格,只要出自“童心”(或曰“真心”),诗、文、小说、戏曲,无一不是好作品。李氏批判了儒家正统文人对通俗文学的歧视,提出一种进步的文学发展观。李氏赞赏“百姓曰用之迩言”。所谓“迩言”,乃是指“街谈巷议、俚言野语、至鄙至俗、极浅极近、上人所不道、君子所不闻”的语言,也就是百姓“治生产业”之日常语言(《李氏文集·道古录下》)。这种主张与他对小说、戏曲的重视、赞赏是一脉相通的。他质问道:“孰谓传奇不可以兴、不可以观、不可以群、不可以怨乎?饮食宴乐之间起义动慨多矣。今之乐犹古之乐,幸无差别视之其可”(《焚书·红拂》)。他赞许《拜月记》“自当与天地相始终,有此世界,即离不得此传奇”(《焚书·拜月》)。他称《水浒传》与圣贤书一般,为发愤之作,是对宋代“大贤处下,不肖处上”的黑暗现实的抗议(《焚书·忠义水浒传序》)。李氏是明代最负盛名的戏曲、小说评点家,自称:“《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西厢》、《琵琶》涂抹改窜得更妙”(《续焚书·与焦弱侯》)。同时代着名作家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人言《水浒》奇,果奇。若无卓老(引按指李卓吾)揭出一段精神,则作者与读者千古俱成梦境。”署李卓吾评点的戏曲、小说有《西厢记》、《拜月记》、《红拂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水浒传》的李氏评点本传世的有袁无涯刊百二十回本与容与堂刊百回本两种,对其真伪问题,当代学者尚存在不同意见。李贽热情评点戏曲、小说,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与文学价值,这是明代后期反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在许多评点中,也显示了李氏思想的复杂性与局限性。但是,从整体上看,李贽的文学思想集中代表了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发展对文学的要求和文学本身要求发展的趋向,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对诸如汤显祖、袁宏道、冯梦等进步文学家的思想与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上一篇:洪迈 下一篇:刘辰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