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177页(1855字)

古代地理着作,亦有神怪色彩。明·胡应麟认为是“古今语怪之祖”(《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清·毕沅认为是“古者土地之图”(《山海经新校正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是“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认为“盖古之巫书”(《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袁珂认为“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山海经校注序》)。众说皆有一定道理。最早提到此书的是司迁《史记·大宛列传》:“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未言作者姓名和成书时代,但所言内容大略相符。《山海经》最早着录于《汉书·艺文志》,十三篇,无作者名。《隋志》入地理类,二十三卷。《旧唐志》地理类作十八卷。《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异闻之属。现存版本主要有《道藏》本、《古今逸史》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今人袁珂校注本最有参考价值。注本以晋·郭璞注为最古。清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以图见长。毕沅《山海经新校正》以地理考据见长。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注释成就较高。传世各本皆源出于刘秀(即刘歆,字子骏)。其《上山海经表》大略称,《山海经》原共有三十二篇,经校定,编为一十八篇。大致内容是记载“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记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表中认为作者是“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着《山海经》。”表中又提到东方朔、刘向都曾因熟读《山海经》出名,因世自西汉末起,《山海经》在文人中流行。然皆为未经刘子骏校定之古本。关于此书的作者,汉以后学者都不认为是禹或伯益所作。据当代考古学家的意见,殷商文字发展有相当水准,则我国文字的产生应可追溯至夏代,但考古实物尚未证实。即或夏代有文字,要在夏朝初期写出三万余字的着作也无可能性。又据书中对铁器的记载,对矿物、动植物的知识和医药知识水平看,成书时代不会早于西周后期。不过,也不排除此书有更早的雏形。初本大约比较简单,传本也非一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不断有人丰富补充,初步形成专书。西汉初年还有人在增补(书中有汉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如长沙、零陵、桂阳、成都等就是这样加进去的),故可认为其成书非一人一时所为。刘子骏校定为十八篇。郭璞又并《海经》为八篇,另录刘子骏编外的佚文为《荒经》和《海内经》共五篇。这样,经郭璞传下来的注本虽篇数与刘子骏校定本相符,而内容实有超出。《山海经》原有图,文字乃针对图形所作的说明。据毕沅《山海经新校正篇目考》中的考证,图形至少有过五个阶段的变化:最早作为根据的《禹贡图》之类为古图阶段;《汉志》时代所见的为汉图;郭璞、陶渊明所见为魏晋时图;梁·张僧繇等也画过《山海经图》。这些图均已失传。今本所附图是后代人补画,反而是据文字说明作图,当然会出入很大。现存《山海经》正文共约三万一千字,体例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为《山经》部分,又称《五藏山经》,约二万一千余字。所记顺序是南、西、北、东、中五篇山经。按照各山系依次记述方位、道里、山川名、所产动植矿物,可食者讲明其医疗作用,不可食者则记其有何祯祥。整部《山经》可作为古地学博物书看待,人事和神话内容较少(较重要的有《南山经》的凤皇、《西山经》的西王母、《北山经》的精卫、《中山经》的帝之二女数条)。经现代中外学者研究,其中所记山川物产十之六七接近实际,科学资料方面的价值较高。估计这一部分的成书时间也最早。第二为《海经》部分,包括海外南、西、北、东四经和海内南、西、北、东四经。所记仅略具方位,道里不详。多记异国异民,物产也以记异物为主,神话传说内容增多。这一部分估计成书于战国中期。第三部分即大荒东、南、西、北经和《海内经》共五篇。排列顺序既与前面两部分不同,所记内容又多有重复,内部编排杂乱,是未经刘秀校定的部分。其成书时代当在战国中期至秦汉之际这一阶段内。记述内容除与前重复者外,重点记传说史而又与神话相混。比较以上三大部分,约略可看出其侧重点分别为地学、神话、传说史。书名的含义即《山经》与《海经》之合称。“经”字与通常的经典义有别。袁珂先生解为“经历”,章学诚《文史通义·解经》的看法理解为“经界”义。似后者为是。《山海经》即山海的经界,《南山经》即南山的经界(或译为南山地区),这样更符合其古地学着作的性质。《山海经》流行以来,在我国产生了一系列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影响深远。

上一篇:齐谐 下一篇: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