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812页(688字)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五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后传》、《图公案》和《三侠五义》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包拯史有其人,《宋史》有传。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仁宗朝先后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枢密副使等职。任开封府尹期间执法严峻,不徇情枉法。卒谥孝肃,人称包公。包拯在世时,就赢得“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美誉。后经历代文人、百姓夸张神化和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的刻意渲染,逐渐成为一个封建社会清官的典范。在上述几部小说中,他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请命,正直清廉,铁面无私,不畏权贵豪强,坚持“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即自己亲属违犯律条,亦绝不徇私;且不辞辛劳,往往亲自踏勘现场,不凭主观臆测,精细机智,断案如神,无论什么疑案、难案和冤案,经其手无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衙中置头、虎头、龙头铡刀各一,不法官吏刁民,见之无不丧胆。在包公身上,寄托了历代群众对统治阶级和各级官吏强烈的愿望和要求。此外,包拯的忠君思想也极为浓厚。在上述几部小说中,包公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性格鲜明突出,富有个性,光彩照人。其性格的核心是刚正、机智和精细,无论处理朝庭上的忠奸斗争,还是刑讯断案,他都既大胆果决、无所畏惧,又老练沉稳、谨慎细致,讲究斗争策略。他还注意依据生活情理和事物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再加上重证据,重调查研究,故而判断准确无误。诸小说在包公的描写中,都不同程度地夹杂一些虚幻荒诞、迷信色彩浓厚的神鬼情节,目的在于进一步美化和神化包拯,但除极少数外,大都损害了包公形象的真实性、可信性,不足为取。

上一篇: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下一篇:双凤奇缘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