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官学的没落与私学的兴起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10页(583字)

春秋时期,由于周天子的国有制已遭破坏,政治上面临着土崩瓦解,国学体系也名存实亡。太学、辟雍已经消失,泮宫和乡校还略有所见,但也仅限于一些重视教育的诸侯国。如鲁僖公在执政期间曾“修泮宫”,郑相子产“不毁乡校”,一时被传为美谈。然而大势所趋,由于官学失去了作为生存依托的社会制度,原有的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加之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官学的没落也就不可避免。《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记述周大夫原伯鲁公开承认“不悦学”,并认为“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

中国私学的兴起于何年已无确证,但可以肯定孔子并非中国私学的首创者。《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的孔子的一段话较有代表性,“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据《荀子·非十二子》记载:郑国的邓析专教人“学讼”,且“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另一个是鲁国的少正卯,他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起私学,而且影响较大,以至于“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当时的私学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私家学派,一是指私立学校。因为孔子所创的私学规模最大,组织最完备,延续时间最长,教育思想最为丰富,教育影响最为广泛,所以把孔子作为当时首批开创私学的代表人物是完全成立的。由“学在官府”到“百家之学”的转折,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上一篇:学在四夷 下一篇:世界教育大事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