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教学大旨》颁布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199页(775字)

随着明治初期的动乱结束,日本的文教政策由积极摄取西洋文化的文明开化转向恢复固有传统,由重视智育转向重视道德教育,其契机是1879年9月以天皇的名义发表的《教学圣旨》。发布《教学圣旨》的另一层背景是,在当时自由民权运动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天皇的近臣试图通过复活明治初年被打击下去的儒教,反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藩阀专制统治,推行“天皇亲政”。

1878年秋,明治天皇巡视东北、北陆、东海,考察各地的民情,视察了许多学校,认为教育状况值得忧虑。天皇对如何革新国民教育发表了许多意见,并命令侍讲元田永孚作了记录。在此基础上,元田永孚(1818~1891)起草了《教学大旨》。

《教学大旨》的主要内容有三点:①指出了文明开化的弊病,认为“近来只知崇尚知识才艺,追逐文明开化之末,使品行败坏、伤风败俗者不在少数”。②认为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为了“广求知识于世界”,“吸取西洋之所长”,一味地“竞效洋风”,忽视“仁义忠孝”。③强调今后的教育应“基于祖宗训典,专意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

元田永孚在《教学大旨》中把道德败坏等弊端归罪于文明开化政策,主张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教育方针,恢复儒教传统。《教学大旨》颁布后,开明官僚伊藤博文委托井上毅起草《教育议》上奏天皇,提出相反观点。对此,元田写了《教育议附议》,上奏天皇,仍坚持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政府内部开明派与保守派围绕德育方针问题展开的论争。这场论争后,日本开始把以儒教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首位。颁布《教学大旨》为复活儒教,为在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后确立天皇制国家主义教育路线,打下了思想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