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版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247页(1512字)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于摩拉维亚(现属捷克)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4岁时移居奥地利维也纳。弗洛伊德在青少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并学会了数种语言。1873年,他考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他在维也纳总医院做研习生,后升为初级医师,1884年又升为神经科医长。1886年,他在维也纳开业行医。1900年后,弗氏声誉日增。1909年被美国克拉克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30年获歌德奖金,1936年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1920年后,仅美国就出版了200部以上论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书籍。弗氏一生可谓着作等身,主要有:《梦的解析》(或译成《释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纲要》、《自我和本我》、《弗洛伊德自传》、《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等。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重要着作。该书写作于1897~1899年期间,1899年底出版(德文版)。该书出版后的10年内,并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更没有学术刊物提及这本书,第一版印刷的600本书花了8年时间才售完。然而,10年后,该书却身价大增,至1929年已印到第8版。从1913年起,英译本、俄译本等开始陆续面市,至20世纪30年代末,已有近10种语言的译本出现。近年来的中文译本是由赖其万、符传孝完成的,作家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约35万字。在弗氏的所有着作中,《梦的解析》一书是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初创时期的代表作,其地位仅次于《精神分析引论》。

《梦的解析》正文共分7章,分别是:

第一章,“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科学研究”;第二章,“梦的解析方法”;第三章,“梦是愿望的达成”;第四章,“梦的改装”;第五章,“梦的材料与来源”;第六章,“梦的运作”;第七章,“梦程序的心理”。

在书中,弗氏首先提出了“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的论断,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一整套关于梦的理论——泛性论,并涉及大量梦的材料、本质、来源、功能、表现方法、表现力、象征性、程序、解析方法等,同时提出了“改装”、“转移作用”、“凝缩作用”、“再度校正”等问题。弗氏将“愿望的达成”区分为“简单的达成”和“改装之后的达成”两种。在第四章中,弗氏进一步将“愿望的达成”阐述为“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这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精髓。那么,梦是如何运作的呢?弗氏认为通过四种方法(“凝缩作用”、“转移作用”、“表现力”和“再度校正”)可把“梦内容(梦的显意)”改装成“梦思(梦的隐意)”。“凝缩作用”是把丰富的“梦思”凝缩为简单的“梦内容”。“转移作用”是指梦在工作时,经常把“梦思”中的隐意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部分替换重要的部分,用引喻代替其原文。“表现力”是指把“梦思”表现为视觉意象的能力。“再度校正”则是最能被人们观察到和理解的,它能把表面看来不连贯的材料发展成某种统一的连贯的东西。上述四种方法可将梦(隐意)转化成奇幻复杂的各种视觉意象,然后由睡梦者初醒时加以校正而认识。于是,梦就是梦的工作结果,表达了睡梦者的本能愿望。

从研究方法上看,弗氏在《梦的解析》一书中主要是运用了自由联想法,而相对忽视实验研究法。弗氏的研究资料大多是来自精神病人的梦情自述,这是其理论的局限性所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