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开展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1277页(705字)

在50年代,中国教育界普遍坚持“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把阶级斗争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从1978年起,教育界对于教育本质问题提出质疑,并且在《教育研究》等报刊重新展开讨论,主要焦点在于教育是不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有3种观点:①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这一观点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换,教育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都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每一时期的教育目的都体现了该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②认为教育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不是上层建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具有双重社会职能。一种社会职能是传授在一定阶级社会中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思想意识,因此其相关教学内容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种社会职能是传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服务,凡是与生产力有关的教学内容的教育没有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这两种职能主次是难以区分和鉴定的,把教育区分为上层建筑部分和非上层建筑部分,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促使教育更好地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有利于教育更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③教育是生产力。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中许多要素不属于上层建筑,即使具有上层建筑特点的某些因素,最终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和改变,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