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90年代初的教育改革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1522页(1601字)
由于斯特罗斯纳家族的长期独裁统治和严重的债务危机,到80年代后半期,巴拉圭的教育已面临严重的危机,不但教育经费减少,学校数量无法增加,而且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持续下降。1989年2月,斯特罗斯纳独裁统治被推翻,新的民主政府执政。为了解除迫在眉睫的教育危机,民主政府上台后就宣布发展教育是这届政府最优先安排的任务之一。新政府成立了由教育界的一些知名专家组成的教育改革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组织及任务见“巴拉圭教育改革顾问委员会的创立”条)。
经该委员会的研究,政府决定在教育目标、教育管理、师范教育、教育领导、教育民主化、教育非政治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如下:①确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入学率的平均水平,特别要提高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入学率;通过实行教育多样化满足社会对教育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使教育面向劳动界;正视扫盲问题,为扫除文盲而斗争;采取新方法,帮助那些特殊人才(指教育上有困难或有特殊才能的人)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系统的民主化和现代化。②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同拉美地区其他国家相比,巴拉圭的教育经费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所占政府预算的比重都比较低,前者只占1.8%(1975),后者也只有16.7%(1980)。而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委内瑞拉、秘鲁等国都分别在4%(1975)和19%(1973)以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决定把教育预算占政府总预算的比例提高到20%。这一决定得到国会的坚决支持。经国会两院的努力,这一决定现已写进了1992年巴拉圭新宪法。③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1967年巴拉圭宪法规定实行六年制初等免费义务教育,所有年满7周岁的儿童都要进学校接受6年初等教育。而新的1992年巴拉圭宪法规定,实行九年制基础义务教育制度。从1993年开始,儿童6周岁入学;六年制小学毕业后,还必须受3年基础中等教育。④实施双语教育。巴拉圭92%的人是印第安人,讲瓜拉尼语,但所有各级各类学校都规定用西班牙语教学。从未接触过西班牙语的农村孩子听不懂教师的讲课,自然无法完成课业,其结果不是留级,就是退学,违背了教育民主化原则,给普及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难题,巴拉圭政府决定改革教学语言,实施双语教学,并把这一改革措施明确地写进了1992年新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此,瓜拉尼语和西班牙语一样,都是巴拉圭学校的教学用语。⑤组织地区教育中心,允许社区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管理。这是教育管理分权化改革的第一步,目的是通过各地的教育中心,调动社区发展与管理教育的积极性。⑥改革中等教育。80年代以前,巴拉圭中等教育分基础中等教育(3年)和高级中等教育(3年)两个阶段,前者为定向教育阶段,主要为后者的分流作准备。后者主要分文理、商业和师范三类。在新的学制中,原来的基础中等教育划归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属初等终结性教育。原来的高级中等教育仍然是多样化教育阶段,但分类已有所不同,分人文、商务和技术三类,头两类中学毕业生可升大学和师范学院,后一类中学毕业生则可进工业、农业等专业学院。⑦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在斯特罗斯纳独裁统治时期,巴拉圭只有两所大学,一所是国立亚松森大学,另一所是私立亚松森天主教大学。政府对组建新大学的限制极严。新政府成立后,取消了独裁制度对创办新大学的种种限制,鼓励发展高等教育。所以,从1991年到1992年短短的两年中,就有4所新大学建立起来。新大学免除入学考试,入学人数激增,但质量问题也随之恶化。⑧改革师范教育。巴拉圭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所有各级教育的质量持续下降。这个现象要求国家对整个师范教育系统进行改革,包括提高师资培训水平,进行课程改革,制定和实行双语教育计划,改进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