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谢·柳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18页(1298字)
【生卒】:1877—1950年
【介绍】:
俄国宗教哲学家、心理学家。生于犹太知识分子家庭。早在中学时代就迷上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小组成员。中学毕业后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899年曾短期被捕入狱,同年出走国外,在海德堡和慕尼黑继续完成学业。1900年写第一篇着作《马克思的价值论》,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进行了批判。他的哲学从马克思主义转向了宗教唯心主义。1902年参加了《唯心主义问题》文集的写作;1906年创办了“自由与文化”杂志,1907年参加了《路标》文集。1912-1922年先后在彼得堡大学、萨拉托夫大学和莫斯科大学任教。1922年被驱逐出境,先后生活在德国(1937年以前)、法国(1937-1945年)和英国(1945-1950年)。
弗兰克继承了索洛维约夫的“万物统一”学说,但他关于“万物统一”的思想比索洛维约夫更具有彻底性和逻辑完善性。最有意义的是他在理性学说的基础上,即通过对判断的逻辑分析,发现了存在的“超理性”。他从这一学说中得出认识论结论:知识中的主体和对象应当存在于某种包容它们二者的统一体中。就是说,意识不是与存在相矛盾的,而是包含在存在之中,只有对象性的世界即被客体化了的领域才是与意识相对立的。由此他区分了三种知识:关于现实的“对象性”知识、关于现实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抽象”知识和“活知识”,这种“活知识”是通过主体与对象的超理性的、本体论的融合而得到的。他对“不可知物”这一范畴作了分析,认为有两种不可知物:一种是“对我们来说的不可知物”(康德的“自在之物”),一种是自在的不可知物。而绝对的不可知物要大于存在,它是“潜在性”和“自由”,它是产生存在的东西。这种潜在性实质上是和我们称做“自由”的东西相一致的。正是通过自由才实现了潜能向现实的转化。正是在自由中表现了存在的始基和与现成的存在之间的联系,正是通过自由的成分才实现了超验因素和内在因素的超理性融合。
在社会观上,弗兰克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具有高度秩序的有机整体。“我”的意识产生于与“你”的交往,“我”和“你”的二元论在作为完整的社会有机体的“我们”的意识中得到克服。“我们”的意识存在于每一种友爱的交往中,存在于对家庭、民族、人类的从属意识中。他认为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破坏社会生活的两种极端形式,而宗教和教会应当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弗兰克的认识本体论对20世纪俄国乃至世界的认识论思想做出了独特贡献,他的“万物统一的形而上学”在俄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着作有:《哲学与生活》(圣彼得堡,1910)、《知识的对象》(彼得格勒,1915)、《人的灵魂》(莫斯科,1917)、《活知识》(柏林,1923)、《社会的宗教基础》(巴黎,1930)、《不可知物》(巴黎,1939)、《实在与人: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学》(巴黎,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