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勒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83页(771字)

【生卒】:1929—

【介绍】:

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卢卡奇的学生和助手。苏共二十大后,积极批判所谓斯大林主义,因参与1956年匈牙利事件,宣扬“错误的修正主义”思想而被大学开除,同时被清除出党。60年代初被恢复名誉。从1963年起在匈牙利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主任研究员。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她表示抗议。1973年再次被开除出党,并撤销了她的主任研究员资格。后来流亡国外,现在与其丈夫一起在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当教授。她经常参加各种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在不少国家理论刊物上发表文章,在国际学术界颇为活跃。

赫勒尔的着作较多,主要着作有《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古代叙事文学》(1966)、《文艺复兴时代的人》(1967)、《日常生活》(1970)、《关于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假说》(1972)、《感情的理论》(1975)等。在这些着作中,诸如外部世界问题、物质概念和运动规律等有关本体论问题并不占重要地位,而中心论题则是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异化问题。她认为,异化是人的“类本质”和个人存在之间的矛盾,就是“类的财产和个人财产之间的鸿沟”,异化就是使个人“贫困化”。她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和自主权,使马克思主义人道化,曾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进行了激烈批判。她以东欧各国社会形态为例,认为“消灭拜物教的趋势并不一定与消灭异化的趋势相联系”,在市场关系和商品拜物教消灭之后,异化依然存在,甚至会更为严重,消除异化比消除拜物教更为困难。东欧社会已消灭了市场、商品关系和商品拜物教,但“出现了权力对于欲望和满足欲望的统治”,“权力成了获得财富的必要条件”,结果“全面的异化在国家的几乎全部居民中酿成了全面的消极意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