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马提乌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87页(1456字)
【生卒】:1888—1966年
【介绍】:
现代德国着名的女哲学家、早期现象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出身于德国北部的一个名门望族,早年学习文学,后来改行研究哲学。她在慕尼黑大学参加了盖格尔举办的研究班,并通过后者结识了哥廷根大学的胡塞尔与赖纳赫等人,很快进入早期现象学运动的核心圈子并崭露头角。她还一度接替希尔德布兰特领导“哥廷根哲学协会”。1912年,她以《关于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1920年出版)的论文获奖,并在普凡德尔那里获得博士学位。
康拉德-马提乌斯一生的研究领域很广,有很高的哲学天赋。她曾潜心研究过以往的大哲学家的思想,尤其是对德国唯心主义研究较深;她对自然科学兴趣很浓,在自然哲学上颇有建树,发表过两部论自然哲学的着作《生命宇宙学的起源与重建》(1938)、《自然的自我建立》(1944);她也研究过人类学与宇宙学,尤其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在现象学哲学的具体研究中,她讨论过认知现象学、创造现象学以及哲学方法的现象学等广阔领域。
康拉德-马提乌斯是她那个时代率先从事学术研究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早年的生活非常清贫,以至于她的丈夫泰欧多尔·康拉德(Theodor Conard,也是一位现象学家)不得不去经营果园,以保证她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和充裕的研究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果园遭到严重的破坏,常常为生计发愁。30年代,希特勒上台,推行种族隔离政策,康拉德-马提乌斯因为有犹太血统而深受其害,她得不到大学教职,也无法出版研究成果。直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她的境遇才有所改善,除了在慕尼黑大学担任教职以外,还出版了大量的哲学着作,引起了西方哲学界的注意。
康拉德-马提乌斯主要研究哲学本体论问题。她承认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分析是探讨本体论的最佳方法,但不同意胡塞尔对传统哲学的偏激态度及其哲学结论,她在晚期哲学生涯中甚至重新引进亚里斯多德与经院哲学使用过的本体论词汇。康拉德-马提乌斯最早倡导“实在本体论”,后来又提出建立一门立足于现象学基础的“普遍本体论”,最后则以“本体论的现象学”一词作为自己哲学的名称。无论提法有多么不同,她一直以实在为核心概念。她所谓的实在,既不是现象性,也不是观念性,它是自立的东西,是可以根据现象学来进行摹写的“与料”。她认为本体论的现象学就是要揭示出实在现象,因为实在世界既可以用来解释通常的狭窄意义上的存在现象,也可以用来解释本体论规律与本质规律,哲学作为一门严密科学,必须将它们揭示出来并阐述清楚。她还认为,通过对实在现象的分析所展开的实在范畴,可以为实在世界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自然的与个人关系的一切领域提供共同的基础。这就表明,她所说的实在并非外部世界,而是胡塞尔所说的现象,柏拉图主义意义上的本质。
康拉德-马提乌斯一生着述颇丰,主要有:《本体论与外部世界实在性的表现理论》(1916)、《形而上学对话》(1921)、《实在本体论》(1923)、《论色彩》(1929)、《自然科学-形而上学观》(1948)、《生命与心智》(1949)、《论时间》(1954)、《人类教育的乌托邦》(1955)、《论存在》(1957)、《论空间》(1960)、《哲学论文集》(1~3卷,1963-196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