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92页(526字)

也即“精神革命”,意指对人本身的革命改造,是“西方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所强调的革命中心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这些不同方面的斗争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而其中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则占据中心地位,起着关键性作用。在他看来,社会主义革命能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这不是经济发展决定的,而是布尔什维克革命意志的产物。意大利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所以不能马上举行起义、夺取政权,就是由于缺乏这种革命意志和精神准备。要实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首要的问题不是武力夺取政权,而是提高人们对这种历史过渡的认识,形成革命心理,培养革命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此,他主张在革命过程中,甚至在此之前,“共产党人就必须保证新制度的精神前提的发展”。葛兰西还在意大利一些城市倡议建立了“道德生活俱乐部”,以作为培养“革命思想的学校”。

葛兰西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机械决定论,重视思想意识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由此否认革命的客观经济基础,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那就难免把革命限于涵养德性,纯化动机的改良主义歧途。

上一篇:竹内良知 下一篇:主观间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