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峡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页(1029字)

【生卒】:982—1054年

【介绍】:

印度佛教中观派论师。

原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Dipa.mkara’srijāna)。据藏文史书记载是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国王子,年轻时出宫削发为僧,拜师学习一切佛教经典,特别精通五明学,曾任印度那烂陀寺和超行(岩)寺住持。宋宝元元年(1038年)应西藏阿里王绛曲沃的邀请来到西藏传授佛典和医学。

1045年,阿底峡准备经尼泊尔返回印度之际,正值仲敦巴到达布让请求阿底峡留在西藏传教,并向他介绍了当时拉萨、山南等地各大寺院的佛教情况。

阿底峡听后改变返回印度的主意,决心本着弘扬佛法的心愿,决定前往拉萨,于1054年逝世,前后在西藏各地传教达9年之久。其间到过桑耶、拉萨、益域、聂当等地区的着名寺院进行招徒讲经,弟子不可计数。

其中较有名的有仲敦巴、俄·雷必喜饶、格敦、尊泽雍仲等。

阿底峡在西藏不仅传授中观论师的着作,而且讲授瑜伽唯识师的论着,其中以噶当六论即《大乘庄严经论》、《菩萨地》、《集菩萨学论》、《入菩提行论》、《本生鬘论》、《集法句经》,以及慈氏五论和他自己的着作《菩提道炬论》等为主。《菩提道炬论》是阿底峡针对西藏佛教情况而着,文中把僧人从初拜师学法达到修成佛果分成三类,即所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他认为下士道上的僧人不希求解脱世间的痛苦,只求个人利乐。

要求修习佛法者必须广发心愿,皈依佛、法、僧三宝,提倡人们行善。当一个人进入高一级时,必须把戒、定、慧三字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成佛的境地。

在未达到成佛之前,自己要具备菩萨之行为,常发菩提之心,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等六波罗密多(即六度),如此既能超度自己,又可帮助他人得到解脱。

另外,阿底峡认为修习佛法者,首先必须学习显教,然后修习密法,假若没有显教为基础,不可能进修密法。

他的学说被藏传佛教萨迦派、噶举派以及后来的格鲁派广泛传播,对藏传佛教影响很大。他除把梵文典籍译成藏文外,还着有《菩提道炬论》、《般若波罗蜜多略义明灯》、《入二谛论》、《一切经集略义》、《经集略义教授》、《忏悔仪轨》、《发菩提心及受菩提律仪仪轨次第》等。

共百余种译着均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他传播的思想和学说,后来形成噶当派。

宗喀巴继承和发展他的学说,创立了格鲁派,传播到青海、内蒙等地。

上一篇:阿德勒,莫 下一篇:《阿底·格兰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