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7页(2080字)

【生卒】:1902—

【介绍】:

英国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1902年6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父亲是一名律师,曾获维也纳大学的法律博士学位。波普尔1918年中学毕业,以旁听生资格在维也纳大学学习,1922年成为正式生。

为了自立,读书期间作过木工学徒(1922-1924年)。

1928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取得任中学数学和物理学教师的资格。

这期间致力于科学哲学的研究,1932年初完成《知识理论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书的第一卷,次年完成第二卷。该书经过压缩,得到石里克和费朗克的同意,发表在他们主编的《科学世界观论文集》丛书里,书名为《研究的逻辑》。此书问世后,波普尔名声大振,1935、1936年两次应邀赴英国讲学,结识不少英国着名哲学家和科学家。

1936年7月赴哥本哈根参加科学哲学会议,结识着名物理学家玻尔。年底应聘前往新西兰,在坎特博雷大学任教。在荷兰期间,除继续研究科学哲学外,还致力于社会政治哲学研究。

1944、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发表了他的主要政治哲学着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是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在社会政治理论领域的应用。

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反克思主义者,他的这一立场集中反映在这两本书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先受聘为伦敦大学讲师,翌年赴英国,开始在伦敦经济学院工作。1948年被提升为伦敦大学教授,不久又担任伦敦经济学院哲学、逻辑与科学方法系主任。1950年2月赴美国讲学,结识爱因斯坦。1952年发表《跋二十年之后》,该文与《研究的逻辑》合在一起,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为名于1959年出版。1963年另一重要着作《猜测与反驳》出版。

50年代以后,波普尔研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物理学中客观性问题,同时提出了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

1965年因发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而获得爵士称号。

波普尔是英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70年退休。

波普尔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是科学方法论。

他提出证伪主义方法作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他认为,“经验方法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千方百计地让被检验的系统面临证伪危险的方式”,而不在于使其得到证实。可证伪(但尚未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这种证伪方法论是规范方法论,波普尔认为科学家在其研究或发现过程中应当遵守这些规则。从这种把方法论当作逻辑上先于科学的规范立场看,波普尔是一个逻辑经验主义者,但他与历史主义有共同兴趣,关注科学知识发展问题,他同意科学哲学不能脱离科学史的见解。

波普尔把“科学知识的增长”当作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提出了以“猜测——反驳”为核心的增长模式:P1(问题)→TT(尝试性理论)→EE(检验消除错误)→P2(新问题)→……。

这里,他把“问题”当作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把尝试性假说当作研究的基本单位,断定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猜测与反驳”。

关于科学的目的,波普尔认为马赫主义、操作主义和实证主义把科学理论限制于描述现象表面或感觉经验或我们能够操作的东西,从而获得一种确定性;他主张放弃这种对真理确实性的肤浅追求,代之以被牺牲掉的科学真理的深刻性。

深刻性与确实性的理想互相冲突,我们越深入到事物表面的底层,我们的理论就具有越大的猜测性,因而越是可证伪的。

在本体论上,波普尔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多元论学说。他把物质的对象与状态称为第一世界,把意识状态称为第二世界,并创造了“世界三”的概念,用以指谓知识的世界,其中包括哲学、神学、科学、历史、文学、技术的知识本身以及科学理论体系。他认为“世界三”的对象是实在的,本质上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他承认,是人类创造了“世界三”的对象,但他强调它的相当大的自主性和它对于人类的无法计量的影响。科学理论观念的逻辑推断和我们接受它们的逻辑过程都发生在“世界三”中,这样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就被还原为“世界三”发展按什么规则的问题,科学哲学成了“没有认识主体的哲学”,它是进化的,但又保持作为规范学说所特有的不受科学内容变化影响的独立性和永恒性。“第三世界学说”加强了波普尔的规范认识论的“无哲学”立场。

波普尔在社会历史观上用“不能用理性预言科学知识的未来增长”来论证“不可能存在作为历史预测基础的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认为在自然和历史中引入目的的是我们人类,事实不能为我们作出决定。

他提出“事实与决定”的批判的二元论,反对历史决定主义,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造的“社会工程”。

主要着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猜测与反驳》(1963)、《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客观知识》(1972)、《自我及其脑》(1977,与艾克尔斯合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