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构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93页(2543字)

当代西方一种运用解构策略和非中心化观点来研究哲学、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评论的文化思潮。

它原是哲学领域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颠覆,后扩展到文学批评和创作领域,在70年代初流行于法美文坛,直接影响了其他理论流派如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等的诞生和发展。它是西方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转折点。其滥觞者为雅克·德里达。他的解构主义哲学被公认为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理论,解构批评也成了后结构主义批评中最主要批评。另外主要理论代表还有福柯、拉康、巴尔特、克里斯蒂娃等。主要概念有延异、本文、互文、非中心化等。

从哲学角度看,后结构主义所针对的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主义和索绪尔语言理论,反对后者片面强调结构、中心和二元对立,而无视中心相对性和语言差异性的倾向。后结构主义反对真理的绝对性,结构的稳定性,能指、所指的统一性,提倡非中心化和阅读多元化,削弱主体地位,表现了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倾向。

德里达首先在哲学上发难,反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既包括“理性中心主义”,又包括“语言中心主义”。

德里达两者都批判。认为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西方传统,总是认为事物“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本体形而上的东西,如本质、存在、先验、真理、上帝等。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语言与思维是同一的,在诉诸语言之前即存在一个明确的意义或中心,语言只是这个意义的外在特征和服饰,语言比意义小一个等级,而语言中的文字又比口头语小一个等级。传统哲学认为,言语优于文字,声音可以产生自我回响或听到自我说话,它给人的是一种意义的直接显现,自我存在的幻觉,言语成了思想的当然象征。

相反,“文字”被认为是一个次等的表现的表现。

它是由物理符号组成,它的基本作用表现在说话者或听者不存在的情况中。

因此,在意义与意义表达上,“文字”与“距离”、“不存在”、误解等观念相联。这种把意义、口语、文字等级化的观念遭到了德里达的批判。

德里达认为,传统把在场高于缺席、言语优于文字的等级作法是忽视了索绪尔关于语言中只有差异而没有绝对关系的原理。符号的意义只有在差异中存在,一个语言符号并不具有任何内在或本体的价值,它唯一的价值在于它与其他符号平等的区分性关系。

一个“能指”的意义仅存在于它与其他表象的差异程度。

同样,“所指”也如比。

作为言语,它的意义存在也必须以相互间的差异为基础。故言语和文字没有高下之分,均以差异作为存在的基础。

德里达在此创立了一门与符号学并列的“文字学”。这种“文字学”带有原初的意味,它包括言语和文字符号,已在文字符号之前人能开口说话的差异中就表现出来。

传统哲学还认为,年代语言内部之间存在着稳定的二元对立。

德里达用分延异(différance)理论拆解它。

分延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空间上的差异(différence),二是时间上的延缓(différé)。德里达认为,语言不过是“差异与延缓”的无止境游戏,语言是无限开放的意指链,最后的结论是永远得不出的。

“分延异”的作用在于它把“存在物”不再引向“存在”这一想象中心,而是背道而驰地朝边缘地带“移心”,非中心化。后来,德里达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播散(dissémination)理论,进一步加强了其非中心化思想。

后结构主义主要理论家都集中在法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968年,学生运动席卷欧洲,巴黎还举行了工人起义,但不久学生和工人运动都被镇压,法国很快恢复了秩序。

后结构主义就是1968年那种兴奋和幻灭、斗争和平息、狂欢和遭难的大起大落的产物。既然无法颠覆现行政权,学者们转而在语言领域里寻找替代物,并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理论进行了“颠覆”,于是,解构和非中心化成了他们的核心策略。

解构批评虽由德里达提出,但主要流行于70年代的美国,并形成了以保尔·德曼、希利斯·米勒、吉奥弗雷·哈特曼、哈洛尔德·布鲁姆四位为中心的“耶鲁学派”。其中,保罗·德曼最为代表。

他认为,任何语言从它最深层的活动方式来看,都是隐喻性的,它们都必须依靠转义和形象来发生作用。由于隐喻本身是无根据的,只是符号的相互替代,因此设想语言在实际运用中还保有某种按本义来说的指称性用法,或者认为语言还存在某种确定的字面意义,都是一种误解。而且,不仅文学文本依靠语言的隐喻性发生作用,即使法律文本或政治文本也同样,不过前者承认,后者不承认,更具有欺骗性。由于文本的不确性,米勒认为文本既是“寄主”者,也是“寄生”者,先前的文本既是新文本的基础,也是新文本必定予以消灭的某种东西,文本显示了自我消解性。布鲁姆则认为,文本受先前文本的影响,原创性受到了挑战,这种“影响的焦虑”始终存在。他们都力图打破新批评的“自足性”和结构主义的“整体性”,把文学批评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文化领域。

一般来说,对后结构主义很难清楚地界定其内涵和外延,一方面是其理论本身晦涩难懂,扑朔迷离,另一方面几个主要理论家各自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只有在反对结构主义和提倡非中心化的这一点上才心照不宣的结盟。而且他们与其他理论流派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德里达与阐释学,克里斯蒂娃与女权主义,福柯与新历史主义,拉康与精神分析学等。

这使后结构主义不仅仅是对结构主义的简单反叛,它的“解构”的探究已超越结构主义语言模式而伸展到更广阔的地带,其影响已涉及到整个人文科学领域,是对西方话语体系的前提进行的全面攻击,从而使自身的抱负和意义远远超出语言学的狭隘视界。后结构主义成了后现代主义诸种理论流派的核心和基础。

后结构主义存在着两个明显弊端。其一是在全面解构传统形而上学价值体系过程中走向片面化、极端化,导致了价值虚无主义;其二是其解构理论充满玄学和思辨色彩,应用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从语言和结构入手,导致文学作品中审美维度的丧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