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思特娃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99页(976字)
【生卒】:1941—
【介绍】:
继巴尔特之后当今法国着名的符号学家和文学理论家。
60年代从保加利亚移居法国。在巴黎第七大学任教,现为国际符号学协会副秘书长。她与德雷达一样,被称为法国的“后结构主义者”。
他们都企图使结构主义研究超脱索绪尔那种静态的符号学理论,转而朝向所谓动态的“本文”理论。
她在这方面的主要论着有《符号学语义分析研究》和《过程中的主体》等。
克莉思特娃的影响表现在她提出一门所谓“超符号学”研究,即对“本文”作意指分析。
其任务是区分“现象本文”和“生成本文”,研究“意指作用的生成和转换”。所谓“现象本文”指本文的现象表面,即呈现于具体语句结构中的语言。
而所谓“生成本文”是“现象本文结构作用的处所”,也就是“意指系统的生成过程”。因此,“生成本文”呈现于“现象本文”之中。克莉思特娃自称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她说自己研究的目的是要指出支配着能指实践的逻辑所具有的辩证法的性质。另外,她在本文意指分析中也提出了“本文间性”这个最重要的概念。
她认为,一切时空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本文相互之间都有联系,它们彼此组成一个语言的网络。一个新的本文就是语言进行再分配的场所,它是用过去语言所完成的“新织体”。
应当承认克莉思特娃的理论中无疑包含了整体观念、动态结构以及规律的探索等合理因素,但她仍然还是沿着非物质的道路,完全脱离经验去探索抽象的结构和模式,这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克莉思特娃的文学符号学对60年代后期法国文学理论界影响很大。值得提出的是,1960年在巴黎成立的一个所谓左翼先锋派文学理论社团“太凯尔”。这个社团的实际领导人就是克莉思特娃和她丈夫索莱尔(法国先锋派着名小说家和文学理论家)。
他们强调对文艺作品的结构分析和所谓创造性的阅读方法的研究。也就是说,“太凯尔”社团自称注意这样一种文学的基本性质,其中能指是完全脱离所指而加以评价的,其目的是达到反应的一致性和正当性,而非客观性和真理。
批评家参与创造了所阅读的作品。他们积极地构造了它的意义并使作品得以存在。
他们认为,这个社团关心的主要是“内容被组成的过程”。可见,克莉思特娃在法国文学理论界相当活跃,她的文学符号学有较为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