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易,罗·摩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86页(1036字)

【生卒】:1772—1833年

【介绍】:

印度近代启蒙思想家、印度教改革家。

生于孟加拉一个显贵的婆罗门家庭。12岁时到巴特那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接触到伊斯兰教义和希腊古典哲学。

15至20岁游历了印度各地,曾到过我国西藏。

游历期间,向各地民间学者学习印度教教义和各派哲学。

1805-1814年在英属东印度公司税收部门任职,此间曾学习基督教教义和西方资产阶级哲学。1814年辞职,定居加尔各答,从事宗教与社会改革活动。

1817年在加尔各答创建印度第一所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学校——印度学院。1821年创办印度最早的民族报刊——《明月刊》(孟加拉文),次年办《镜报》(波斯文)。

1828年在加尔各答建立近代第一个印度教改革社团——“梵社”。在印度他被誉为“近代民族复兴的先知”。

罗易的哲学以印度古代《奥义书》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为基础,并受到伊斯兰教一神论和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的终极原因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不可描述的实体,称为“梵”或“最高实在”。

它是宇宙的创造者,自然界万物像钟表机械一样和谐正是它的创造意志的表现。其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是不彻底的,像自然神论者那样,认为“最高实在”只作为宇宙外在的“第一原因”而存在着,并不干预自然界的发展过程;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原子或“阿拏”所构成,原子是永恒不灭、无所不在的。在宗教和社会改革方面,反对印度教的多神论和偶象崇拜,提出梵是唯一真神的学说,主张用唯一理性之神来代替印度教的众多人格化的神。

认为神是没有任何形式和规定的纯精神实体,一个人只要崇敬神就可以证悟到它,不需要举行仪式,不需要偶象崇拜,也不需要祭司起人神之间的媒介作用,崇敬神的方式就是祈祷和冥思。反对种姓藩篱和各种宗教的对立,主张任何种姓、肤色、信仰的人只要信仰唯一真神都可以进入梵社庙堂,力图把梵社建成一个促进各宗教团结的团体。

反对童婚、多妻和寡妇殉夫的封建陋习,主张保障妇女地位,提高妇女权利。反对宗教式的传统教育,主张开办新型学校,普及世俗教育,传播科学知识。罗易的哲学和社会改革思想对后来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曾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要着作有:《一神论的赏赐》、《捍卫印度有神论》、《耶稣的教训——和平与幸福的导引》、《一个传教士和三个中国改信者的对话录》等。

上一篇:罗伊斯 下一篇:罗易,摩·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