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尔巴赫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75页(1262字)

【生卒】:1423—1461年

【介绍】:

奥地利天文学家,数学家。

1423年5月30日生于奥地利林兹(Ling)附近,1446年入维也纳大学,1448年1月2日获学士学位,1453年2月28日获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天文学教师。

1448-1453年,普尔巴赫到德、法、意等国旅行,在许多城市里讲学。

1453-1456年,他回到维也纳担任了弗里德里希三世皇帝的宫廷占星家,以后又担任了匈牙利国王拉第斯劳斯五世(Ladislaus V)的宫廷占星家。

宫廷的任命使普尔巴赫在天文学和占星术方面的声望大大提高,在大学受到极高评价。

普尔巴赫写了许多着作,但相当多的内容是由他的学生雷吉奥蒙塔努斯保存下来的。1456年6月,普尔巴赫和雷吉奥蒙塔努斯观察到了哈雷彗星,普尔巴赫在写给尼吉尔(Nihil,Czerny)的信中作了关于这颗彗星的天文学和占星术报告,但直至20世纪这个报告才被发现和发表。1457年普尔巴赫观察到了另一颗彗星,同年9月3日,他和雷吉奥蒙塔努斯观察到了月蚀,他们发现实际过程比阿尔方金星表(Alphonsine Tables)预言的食甚时间早了8分钟。普尔巴赫通过观测确定维也纳的纬度为48;22°(正确的为48;13°),他和雷吉奥蒙塔努斯通过一系列观察共同发现了黄道的倾斜为23;28°。

《蚀表》大约完成于1459年,其中包括对日、月蚀发生的时间的推算,其准确度比以前的表更高。除正式印行的版本外,还有许多手抄本,直至16世纪末,第谷还在使用《蚀表》。

《新行星理论》是普尔巴赫写的一本有关行星理论的基本教科书,以代替一本大约13世纪下半叶写的标准教科书。这本书的发行有助于建立早期的天文学专业术语。

《托勒密至大论概要》是普尔巴赫与雷吉奥蒙塔努斯共同编译的。普尔巴赫去世前完成了前6卷,其余的工作由雷吉奥蒙塔努斯完成,但直至1496年才出版。它是除《至大论》外对托勒密天文学的最好的说明,直至开普勒和伽利略时代,它都是了解托勒密天文学的基本理论着作。甚至直至现代,它仍是了解16世纪数学天文学的最清楚的范本。

《概要》是文艺复兴对古代天文学的真正发现,因为它使天文学家们了解了他们以前无法获得的托勒密天文学理论。哥白尼使用它甚至优于使用《至大论》本身,在《运行》中就可以看到它的影响。

普尔巴赫的论着甚丰,但至今没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清点。其中在科学上意义最大的有《蚀表》(Tabulae eclipsium),《新行星理论》(Theoricae novae planetarum)和《托勒密的至大论概要》(Epitoma Almagesti Ptolemaei)。

分享到: